本報北京6月24日電(記者唐婷李大慶)“目前我院正在積極籌建咨詢研究中心,準備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咨詢服務支撐隊伍,協助院士做好咨詢研究工作,相信這將使工程院的‘思想庫’作用得到進一步加強和發揮。”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在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全體會議上指出。
據悉,近兩年來工程院先后啟動咨詢研究項目50項,其中有6個重大專項;完成咨詢研究項目37項,其中有5個重大專項。截至2007年底,工程院尚有72個咨詢研究項目在研,其中有4個重大專項。累計有1100多人次的院士和3000多人次的專家參加了工程院的咨詢研究。
在對工程院咨詢研究工作的經驗進行回顧和總結時,徐匡迪首先指出,強化作為國家科學技術思想庫的作用是工程院的重要使命。工程院是我國工程科技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是國家重要的科學技術思想庫。工程院的咨詢工作要從更高處著眼,具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更充分地發揮廣大院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瞄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開展咨詢研究是工程院咨詢工作的基本方針。徐匡迪指出,咨詢工作必須緊扣國家需要。從1999年開始,針對我國基本國情,工程院陸續組織開展了水資源、油氣資源、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以及“建設節約型社會”等多項咨詢研究,為國家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的咨詢研究成果,一批重要建議得到國家的采納,成為國家發展規劃的組成部分和制訂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
在提高咨詢實效上,工程院找到了一條重要途徑,那就是密切結合國家科技與產業重大決策和重要政策的制定、結合院地合作和院士行開展咨詢工作。徐匡迪介紹,工程院承擔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制造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的工作和其他相關內容的起草任務,同時還組織院士、專家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一起,對全部20個專題研究報告進行了咨詢評議,所提出的意見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充分肯定。此外,通過開展院地合作和院士行,加強與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的緊密合作,使工程院的咨詢研究更有針對性,取得了實質性的效果。
近期工程院組織開展的《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吸收了環境、輕紡、農業、林業、水利,化工、冶金、能源等多個學科和領域的院士專家參加。通過多學科的院士和專家的互相交流與融合,以及相關產業部門的共同參與,在保證咨詢研究結果科學性、公正性的同時,也保證了咨詢研究的高水平和高質量。徐匡迪指出,組織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研究和論證,是提升咨詢水平、促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重要形式。
以院士為核心形成相對穩定的咨詢研究團隊,是咨詢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徐匡迪介紹,現在工程院有的學部、專業領域、院士周圍初步形成了這樣的團隊,例如水資源方面的咨詢研究已經形成了一支優秀的團隊,今年年初我國南方的雨雪冰凍災害和“5?12”大地震,也反映出工程院院士及其咨詢研究團隊的快速反映能力和水平。但從面上來看,這樣的團隊還沒有普遍形成。一些學部和許多院士都迫切希望建立這樣一支相對穩定的咨詢研究隊伍,以提升研究工作的質量和保障可持續發展,并通過這個平臺鍛煉和提高咨詢研究隊伍,這正是下一步工程院要努力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
中國工程院兩年啟動50項咨詢任務
作者:計紅梅 來源:科學時報 發布時間:2008-6-24
“咨詢研究是中國工程院的兩大中心工作之一,也是工程院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的紐帶和橋梁。多年來,中國工程院注重發揮院士的群體優勢,聯合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等方面的高層次專家,開展了大量咨詢研究工作,為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6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在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上回顧該院過去兩年所做的工作時,特別總結了咨詢工作的新進展。
據記者了解,中國工程院兩年來先后啟動咨詢研究項目50項,其中有6個重大專項;完成咨詢研究項目37項,其中有5個重大專項。截至2007年年底,中國工程院尚有72個咨詢研究項目在研,其中有4個重大專項。累計有1100多人次的院士和3000多人次的專家參加了工程院的咨詢研究。在工作報告中,徐匡迪簡要介紹了幾項重大咨詢研究。
2006年10月初,中央為準備十七大報告,交辦了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點課題調研任務,要求中國工程院兩個月完成。中國工程院院黨組緊急動員,成立8個課題組,以99名院士、37名專家為核心組成了研究隊伍,按時高質量地完成了調研任務,形成了《大力推進工程科技自主創新》的總報告和7個分報告,共計21萬字,涉及各主要工程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集中體現了工程院院士對工程科技自主創新的真知灼見。
今年5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會議聽取了工程院牽頭完成的重大咨詢項目“江蘇省沿海地區綜合開發戰略研究”的匯報,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國務委員馬凱及20個相關部委的負責同志參加了匯報會,對項目的研究成果給予高度評價,并當場部署了進一步研究論證和采納相關建議的工作。
此外,中國工程院還完成了“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戰略研究”,認真對比了國內外裝備制造業的現狀和經驗教訓,分析了我國創新能力薄弱的原因,提出提高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重點和發展政策的建議。國務院領導同志對此高度重視,贊揚中國工程院為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傾注了大量精力,提供了翔實的咨詢意見,并批轉有關部門在組織實施重大專項過程中研究吸納。
據徐匡迪透露,過去兩年,中國工程院還完成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若干戰略問題研究》、《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研究》、《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煤礦災害預防和對策研究》等重要咨詢研究工作。這些研究均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有的課題還由國務院領導同志主持聽取了匯報,對實際工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據悉,現在還有若干重大咨詢項目正在研究當中。其中,由工程院與國家環境保護部共同開展的“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有50多名院士和500多位專家參加。研究重點集中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我國環境保護的戰略方針和目標、各主要領域和各主要行業的環境污染治理、區域性環境問題,以及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和政策問題。
另外,工程院聯合教育部、人事部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共分12個專題,150多名院士和400多位專家參與,目前即將完成。該課題研究成果對我國建設一支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將產生重要影響。
今年2月啟動的“中國能源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是工程院繼對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多年研究之后,又對我國到2030年、2050年的能源發展戰略進行的進一步研究。項目共分6個專題組及綜合組,期望對國家的能源方針、能源戰略、能源政策和發展目標得出有新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今年3月啟動的“三峽工程論證及可行性研究結論的階段性評估”,是工程院根據溫家寶總理的批示和國務院三峽建委的委托設立的重大咨詢項目,將對三峽工程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和評估,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今年初南方發生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和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的危急時刻,工程院緊急召開多次專題咨詢會,針對抗震救災中的醫療救治與防疫、救援設備、通信、災后重建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還緊急啟動了“我國抗災救災能力建設和災后重建的對策研究”。廣大院士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自己的專長為黨中央、國務院提供了工程技術方面的應急對策和建議,在關鍵時刻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有的在除夕挑燈夜戰,研究恢復電網、通訊、路橋的措施;有的不顧八十高齡,親赴地震災區一線,搶救生命,謀劃重建,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