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中國資金向西流
    • 點擊數:411     發布時間:2008-02-15 12:54:31
    • 分享到:
    關鍵詞: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漢妮?桑德爾(Henny Sender)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CIC)董事長樓繼偉將于本周出席達沃斯(Davos)的一個小組會議,屆時他將引起與會金融家們的濃厚興趣。中投公司成立不到一年,但這家規模龐大的投資基金——以及中國許多其他投資機構——的舉動,已經吸引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關注。

        隨著債務危機的深化,像中投這樣的機構正成為全球其他地區獲取資金的首選對象——特別是對于那些陷入困境的西方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是首家得到中方融資援助的機構,但還有很多其他機構也曾求援,其中包括未獲成功的花旗集團(Citigroup)。

        像中投這樣規模巨大但仍處于初創階段的基金究竟會如何運作,是眾多人猜測的焦點。因此,當樓繼偉這樣的人物勉強步入全世界的聚光燈下,他們會引發一些有關中國投資戰略的關鍵問題。

        中投擁有200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可能有800億美元用于對外投資。但這只是剛剛開始。中投還有望獲得數額更大的資金用于投資。坐擁中國1.5萬億龐大外匯儲備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擁有自己的投資機構。此外,越來越多的省市也設立了自己的投資部門。

        盡管這些機構設立的時間不長,但它們一直受到了相互矛盾的指示和多變的訊息的影響。例如,中投的首次亮相是伴隨著這樣一則新聞:中投將在百仕通(Blackstone Group)這家大型私人股本公司首次公開發行(IPO)前,獲取其10%的股份。

        此筆交易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原因包括:在后來被證明為頂部的價位買進;未能為完全被動的股份爭取到在發行價基礎上的折扣;未能獲得董事會席位等權利,凡此種種。

        由于此筆投資損失慘重——百仕通股價在首次公開發行后下跌近40%——中國政府目前改變了自己的方針。政府方面目前不再強調要獲得高額回報,而是強調不賠錢的重要性。

        這也就意味著其他私人股本公司,如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和TPG,都已經空手而歸。這些公司一直尋求從中國政府(特別是從中國的社保基金中)獲得資金。此外,目前仍不清楚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為花旗集團提供紓困融資的行動為何要收手。國開行本打算提供其中的大部分融資。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向這些基金發出了略顯矛盾的二次指令:只要把錢挪出國就行。一位中投高級職員稱:“我們的目的是要減少中國的流動性。”

        這或許有違直覺。畢竟,中國亟需在教育、醫療及社會保障網絡上進行投入。但從其它角度來看,此項指令也是有道理的。

        中國政府希望能將游蕩在國內資金中的可觀部分輸送到境外,以此降輕其外匯儲備飆升及貨幣供應不斷加大對股市和房地產價格的沖擊。

        矛盾的是,中國政府似乎是國內唯一熱衷于投資海外的實體。中國的實際利率為負,這正在引發地產泡沫的形成,并推助那些有能力貸款者的致富方案。

        最近剛從紐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離職并加盟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香港業務的迪諾?科斯(Dino Kos)表示:“當地人看到資本流入正推高資產價格。他們會問: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想來這里投資,我為什么要往外跑?”

        中國實行資本管制,這意味著私營部門的資金(它們多數來自于中國迅速增長的貿易順差)無法輕易離境。以往,盡管有各種規定,頭腦靈活的投資者仍找到了把資金轉移到海外的辦法,這起到了沖抵貿易順差的作用。

        然而,如今大筆私人資金外流的情況也不復存在——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在境外投資方面處于近乎壟斷的地位。

        在一個開放且管制較少的經濟體中,上述壓力意味著本幣將會升值,或是利率將會上升。但中國政府不愿讓貨幣升值,擔心這會傷害小型出口商的利益。同時政府也不愿提高利率水平,因為擔心這會對實力較弱的企業造成沖擊。

        因此,順差仍持續增長,造成了扭曲的投資決策和國內的資產泡沫。
    誠然,多元化是審慎投資的首要原則之一。但中國政府強調輸出這些資金,卻引發了這種可能性:在缺乏足夠的監督及可信度的情況下,很多資金可能會被浪費掉。

        人們的一個顧慮在于:這些投資機構中的多數員工為政府人員,主要是黨員干部。他們經驗不足卻能做主,這確實值得懷疑。

        一家地方投資公司的負責人表示:“只要政府參與進來,就會缺乏規范。”舉例而言,投資于中國企業的首次發行進行(如中投購買中鐵集團(China Railway Group)價值1億美元的股票)就很難算是多元化投資。更糟糕的是,此類投資恰恰是在為中國股市的瘋狂推波助瀾。

        如何選擇時機也是一個問題。在多數經濟學家預計人民幣將加速升值之際,投資境外存在著先天不足。

        一家駐上海的外資銀行策略主管宣稱:“中國政府手里的錢太多了。什么都是政府來做。他們控制著所有流往境外的投資。”

        譯者/李暉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