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江蘇:文化軟實力提升經濟硬實力
    • 點擊數:736     發布時間:2007-12-31 06:54:37
    • 分享到:
    關鍵詞:



      十七大閉幕的第三天,國家民樂最高獎——中國音樂金鐘獎長期落戶江蘇。在這之前,中國曲藝“牡丹獎”和電影金雞獎評獎基地也已“長住”江蘇。

      “金鐘獎落戶江蘇,是十七大以后江蘇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一個縮影。”江蘇省委書記、省長梁保華激動地說,“江蘇在全國最早提出了‘建設文化大省’,如今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文化軟實力’這一概念,文化軟實力被提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這說明我們以前的路是走對了,我們的未來是光明的,是有希望的?!?BR>
      無論是對“張家港精神”的體悟,還是走在“昆山之路”上,無論是坐在現代化的蘇州大劇院里,還是暢游在曲水流觴的周莊,記者都不無感慨:春暉里的江蘇,今天正以其文化獨有的魅力,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文化為經濟做了什么

      文化的實力就是經濟的潛力。

      拿著十七大報告,原江蘇省委書記陳煥友感慨萬千:“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真是太激動了,江蘇就是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标悷ㄓ殃种附o記者歷數了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四次轉軌時期文化軟實力的支撐作用:

      第一次轉軌是20世紀80年代初,江蘇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然而隨著社會發展,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使得一些企業生存無以為繼。這時,大量的專家、知識分子返鄉經營,帶來了先進的發展理念,同時,在厚重文化的感染下,許多鄉鎮企業家摒棄了家庭式、作坊式的小農經濟模式,開始外出“借腦生智”,引進了一批高層次、專業化的人才。于是鄉鎮企業脫胎換骨,重新煥發出生機。

      第二次轉軌是90年代初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等現象相繼出現,當時江蘇的情況是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無事可做,而企業卻靠外來人才支撐。針對這種情況,江蘇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攀親結緣”,使得企業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另外,依靠先進的科技文化資源,江蘇開展了長時間的務工農民培訓,使得這些勞務工人成了熟練工和技術工,成功走上了工作崗位?!斑@個過程中,文化起了關鍵作用。”

      第三次轉軌是90年代末的經濟結構調整。由于設備陳舊,管理落后,結構單一,江蘇的經濟發展在經歷了十多年的興旺后鉆進了“死胡同”。彎道轉軌時期,江蘇果斷提出了“二次創業”。在這一次機遇面前,江蘇比別的省有三大優勢:一是發達的科教為江蘇提供了拔尖人才;二是優秀的人文為江蘇提供了投資環境;三是多年的發展為江蘇提供了資金積累。

      第四次轉軌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產生了沖突,江蘇人小富即安、守土戀家的思想觀念,“重工輕商、重文輕商、重官輕商”的價值取向,以及四平八穩的傳統價值理念,嚴重地制約了江蘇經濟發展的勢頭。

      “尤其是在第四次轉軌時期,我們認識到要改變傳統價值理念,必須從‘文化再造’入手?!睍r任江蘇省委書記的李源潮針對當時的情況,提出了對江蘇文化進行深層次再造的要求,呼吁民眾要在“創業、創新、創優”上下功夫。一時間,江蘇出現了一大批冒尖、冒富、求知、求新、求富的典型,又一次用“文化再造”促進了經濟升級。

      于是,文化軟實力提升了,經濟硬實力也不斷增強,社會進步了,城市發展了,樓房有了,汽車有了,幸福也有了,會心的笑容掛在了江蘇老百姓的臉上。

      將文化的“原生礦”變為文化的“富礦”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文化建設作出了新論斷,提出了新要求。”提到十七大報告中關于文化的論述,江蘇省委宣傳部長孫志軍顯得十分振奮,“江蘇是個文化大省,我們一直在努力聚合無形文化的隱性力量,提升文化的軟實力。”

      的確,以省會南京的人才資源為例,南京擁有高校48所,研究機構500余家,專業技術人員50多萬人,兩院院士78人。無論是“量”與“質”,優勢相當明顯。但它的尷尬也恰恰在這里:擁有如此巨大的優勢,南京的人才資源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在長三角城市中的排次竟然并不靠前。而且,就經濟總量而言,多年前,南京就已被蘇州、無錫趕超。

      面對文化高地上缺乏文化高峰的現象,2004年,醞釀半年之久的《關于構建江蘇文化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

      “江蘇是文化資源大省,但要真正成為文化強省,擴大文化江蘇的影響力,還需要有一種把資源變成實力的機制與能力?!蹦暇┐髮W教授、博士生導師潘知常提出,一直以來,人們過于津津樂道于江蘇豐富的文化資源,卻很少去考慮將它們轉換為文化的軟實力。資源并不是力量,要讓它成為力量,就一定要將它轉換為競爭優勢、發展優勢,從而把文化的“原生礦”變為文化的“富礦”。

      “提升文化的軟實力,不能搞運動,靠喊口號、靠宣傳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最好的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绷罕HA在貫徹十七大精神的全會上如此分析。

      為了在文化高地上崛起文化高峰,多產生精品力作,江蘇將人才放到了關鍵位置。江蘇省委秘書長李云峰介紹說,“十一五”期間,江蘇將每年拿出1億元資金用于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預計每年引進100名左右,所有引進人才,將一次性獲資助100萬元。

      十七大召開以來,江蘇一方面用好現有的人才,加強文化名人、文化工作者的培養,同時又大膽引進外面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提升全體公民的文化素質?!澳档お劇薄ⅰ敖痣u百花獎”等國家級賽事落戶江蘇,“百家金陵畫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的開展,都旨在推進江蘇涌現更多的文化人才。在不久前結束的全國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江蘇有11部申報作品獲獎,數量名列前茅。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重在文化民生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還重在文化民生,這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衣食住行之類物質意義上的民生,也不單純是現時某些人所說的唱歌跳舞旅游休閑之類很表面化的民生,而是廣大群眾的精神生命的安頓問題。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就等于沒有靈魂。經濟是血肉,文化就是靈魂。”江蘇文化廳廳長章劍華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一位專家指出:“哲人言恥,著眼于善惡;后人言恥,著眼于成敗。也就是以輸為恥,以贏為榮。恥感文化逐漸演變成了勝敗文化、輸贏文化?!庇需b于此,近年來江蘇省為扭轉這種片面的“輸贏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提升文化軟實力成了一把求解的“鑰匙”。

      江蘇省首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將“一條腿走路”變成“兩條腿走路”。從2003年開始,江蘇陸續成立了45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目前在校生達50多萬人。同時,江蘇還成立了各級各類中等職業院校80多所,在校生已達130萬人。這種高等、中等職業技術學院和企業自辦的培訓學校的崛起,不僅解決了江蘇的“技工荒”,還為全國輸送了大量技能人才。

      江蘇還將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內涵緊緊鎖定在做大做強公益事業上。江蘇在公益文化事業投入上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從2004年起,江蘇省連續3年投資100億元,打造十大社會公益事業。與此同時,江蘇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決定從現在起,繼續對1500名鄉鎮文化站長、文藝骨干輪訓一遍。文化主管部門采取補貼機制、買單機制、獎勵機制、贊助機制等一系列創新手段,變“送文化”為“種文化”。

      “江蘇未來的發展,實力靠經濟,影響力靠文化。只要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江蘇的騰飛就有了堅強而豐滿的兩翼?!笔叽蠼Y束后,梁保華說起江蘇的發展,充滿信心,“十七大為我們今后文化建設堅定了信念,借著十七大的東風,我們還要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而且會越走越穩,越走越寬。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