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李國杰院士:科研工作為何效率低下投入增多難掩精神“缺鈣”
    • 點擊數:1218     發布時間:2011-12-19 12:56:00
    • 分享到:
    關鍵詞:

        http://www.stdaily.com 2011年12月05日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作者: 李新玲

       “我們是否應當反思一下,科研開發除了對個人評職稱和為本單位排名次起加分作用外,能否對整個社會進步真正產生較大的影響?”日前,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李國杰院士在深圳舉行的“2011中國計算機大會”上,痛批低效研究開發,對于大量無用甚至無效的研究,他認為是群體性“糊涂”。

        據介紹,我國科研投入不斷上升,從2000年的不到900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7062.6億元。全國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的經費每年增長都在20%以上。2009年,全國參與研究與開發活動的人員(中級以上職稱和博士學位獲得者)達到318.4萬人,已是世界上這一領域人力資源投入最多的國家。

        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各項排名也在不斷向前,但李國杰認為,我國大學與科研單位的研發效果不佳,許多所謂的科研工作既不產生新的知識,對企業也沒有幫助。

        李國杰認為,從表面來看,我國計算機領域產業規模擴大,研究人員不斷增加,但是絕大多數研發人員在做模仿跟蹤開發工作。

        讓李國杰院士感到安慰的是,以華為公司等為代表的一些企業已經認識到上述問題,現在已經與外國大公司并駕齊驅,沒有可跟蹤的對象,只有自己開展前瞻研究才能占領制高點。

        對于引領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前瞻性研究,李國杰院士有許多思考。他認為,開展前瞻性研究不但需要技術積累,還需要膽識與氣魄。可是他“恨鐵不成鋼”:“我國當代科技人員的膽識與氣魄已不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科技人員,普遍有“缺鈣”的毛病。老一代科研人員敢于造原子彈、氫彈,可是現在一些年輕科研工作者‘骨頭軟’,只滿足于做小事。”

        李國杰解釋了什么是“小事”:“近十年來,由于科技評價制度強調‘數字化’考評,導致科研人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習慣于對技術細節的改進而缺乏判斷宏觀市場和洞察未來的眼力。”

        李國杰介紹,國際上對開展共性技術前瞻研究的政策各不相同。美國比較強調企業間的競爭。1987年,美國開始先進電視(ATV)研究工作。最早有幾十家公司參與,最終美國通用儀器公司開發出數字電視,成為新的標準,迫使日本和歐洲放棄過去的模擬制式。

        日本和歐洲非常鼓勵競爭前技術的合作,由政府出面組織聯合技術攻關。歐洲開發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時,從眾多移動通信公司的技術方案中迅速統一,成功形成GSM全球通標準。

        李國杰提出,我國的前瞻性研究要強調聯合起來“做大事”。如果按照目前計算機領域研發狀況發展下去,李國杰擔心“可能一件大事也做不成”。(中國科技網)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