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11年11月15日
11月1日,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在成立大會上表示,當前發展海洋經濟、維護海洋健康、實現綠色增長,已成為APEC各成員方促進經濟增長、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共同需要。4天后,由該中心承辦的“APEC藍色經濟論壇”在廈門舉行,論壇的主題就是“促進海洋經濟綠色增長”。
海洋環境保護壓力加大
大工業“沿岸布局”是依賴全球市場配置資源的必然選擇,與此伴生的海洋污染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世界性難題。
當前,沿海地區正面臨新一輪海洋開發熱潮,各類涉海展會也跟著火熱起來。10月28日,青島藍色經濟發展高峰論壇剛剛閉幕,11月4日廈門國際海洋周粉墨登場。而11月11日,在寧波舉行的首屆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更是讓人感覺到海洋經濟的熱浪潮涌。據了解,此次海洽會共簽約106個項目,協議投資總額超過3600億元人民幣,其中投資額在100億元以上的項目就有12個。山東更是帶去了160個海洋產業項目在會上重點推介,涉及總投資6100億元。
不僅各類涉海會議、展覽等活動遍地開花,國家層面的區域規劃也相繼推出。今年以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以及設立舟山群島新區規劃等4個地區的戰略規劃相繼獲批而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海洋局政策與法規司司長王殿昌說,目前,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已經形成了海灣河口三角洲地區、省級行政區以及海島三個層面的布局形態,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增長極。
經濟趨海性發展有其必然性。王殿昌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已經成為高度依賴海洋的開放型經濟,形成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大進大出”的基本經濟格局。專家認為,從全球產業發展規律來看,重化工業布局于沿海有助于擺脫原有的以利用本國自然資源為主的發展模式,是轉向依賴全球市場配置資源、進一步直接靠近消費市場的必然選擇。比如,日本的重化工業主要集中在關西地區和東部地區,美國重化工業主要集中在舊金山灣地區和東北部五大湖地區等。
隨著海洋開發活動的日益頻繁,海洋生態環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實現海洋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實乃形勢所迫。今年“兩會”前夕,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公布了一份名為《關于加強陸海統籌,進一步推進海洋環境保護的建議》,這份報告的主要內容是海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海洋環境問題。報告指出,當前,沿海地區冶金、煉化、港口等重化工產業在海岸帶布局集中,海洋環境壓力和風險不斷增加,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更加復雜。
更不可忽視的是,我國當前沿海重工業布局已經存在諸多“硬傷”:布局分散,遍地開花,與國際上對重化工普遍實行的集中布局、集中整治原則相悖。報告指出,部分地區不顧海域自然屬性盲目上項目,產業發展規劃在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上高度趨同;重點海域可持續發展規劃相對落后,開發布局不盡合理。在2011廈門國際海洋論壇上,國家海洋局信息中心海洋經濟部主任王曉惠介紹,環渤海地區這個問題尤為突出,有規劃顯示,河北曹妃甸將建設以鋼鐵、石化為主的新工業區,黃驊港將建設大型石化基地;遼寧營口鲅魚圈將建設新的鋼鐵基地,盤錦將建設大型的石油化工基地;天津的濱海化工區、臨港產業區也將加快石化、鋼鐵基地建設,“照此發展下去,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在所難免。”
產業布局趨同,造成部分海洋資源開發過度和開發不足并存,沿海陸地與海域開發建設失衡,近岸部分海域污染嚴重。如何處理好沿海重化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根據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市場需求,合理布局產業基地及發展規模,成為海洋環境保護亟待破解的一個難題。
綠色發展需多方著力
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堅持規劃先行,更加注重陸海統籌布局,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引領,更加注重深化區域合作。
怎樣才能走出一條合理、可持續的海洋經濟之路?
在2011廈門國際海洋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海洋環境的治理保護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從規劃、管理、技術、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著手。王殿昌說:“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的發展是新時期、新階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命題。現在,首要的任務是堅持海陸統籌、戰略引領、規劃先行。”
在環渤海地區,雖然有京津冀、遼東半島及山東半島三大板塊的發展規劃,但還沒有一個環渤海地區的整體規劃。廈門大學海洋與海岸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珞平表示,缺乏整體性、協調性的規劃,是造成沿海重化工業布局分散的主要原因。“傳統的部門式管理難以有效解決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競爭使用、資源利用沖突等海域使用中的各種問題。每塊沿海區域的主體功能區怎么劃分、究竟該怎么發展、應該采用怎樣的開發強度等一系列關鍵問題,亟須海岸帶主體功能區劃,以優化、協調區域合理的發展格局和結構。”張珞平說。
據介紹,由廈門大學承擔的“海岸帶主體功能區劃分技術框架研究與應用示范”課題試點工作目前正在進行,將在2012年年底完成,“如果順利,‘十二五’末期將進行全國推廣。”
國家海洋局海洋三所研究員劉正華也強調,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經走不通了,現在必須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從源頭堵住污染。“重要的是,制定政策、規劃的時候,要有生態、環保方面的專家參與,基于生態系統管理的理念應納入政府決策和海洋管理過程中。”劉正華舉例說,“現在的五緣灣濕地公園,過去是爛泥灘。對于寸土寸金的廈門來說,這么大一片地,開發房地產的誘惑很大,但廈門市政府高瞻遠矚采納了我們的建議,才有了現在的‘城市綠肺’。”
廈門的經驗不僅得益于科學的規劃,也得益于積極參與國際海洋合作。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張占海說,參與國際海洋合作,特別是海洋管理、海洋科技以及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合作交流,是提升我國海洋綠色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張占海介紹,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在中國的首個海洋項目“東亞海域環境管理區域項目”1994年落地廈門。該項目分三個階段進行,最終探索形成了一套 “立法先行、集中協調、科學支撐、綜合執法、公眾參與”的“廈門模式”,為中國乃至世界其他沿海城市實施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了經驗和示范。
另一個項目是“黃海大海洋生態系統項目。”項目首席技術顧問蔣逸航教授介紹說,黃海處于人口密度大、高度城市化、工業化的淺海區域,多年的開發使得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對其可持續性管理和利用迫在眉睫。項目自2005年正式啟動以來,由中韓兩國的科學家從漁業、生態、生物多樣性、污染控制、投資等5個方面對黃海的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評估與診斷,并提出了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方案和戰略行動計劃。
作為“黃海大海洋項目”子課題,山東桑溝灣多品種水產養殖項目是其中一個成功的案例。該項目系統研究了人為活動與養殖環境的互動關系,提出了多品種養殖的最佳發展模式,不僅有效地改善了海洋環境,還提高了養殖戶的收入,為可持續利用海洋積累了寶貴經驗。
當前,海洋科技在開發利用海洋上顯得尤為重要,發揮海洋科技優勢、整合科技力量,推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于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國家海洋局信息中心海洋經濟部主任王曉惠建議:加強技術創新,大力發展諸如環境治理技術、生態修復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提高海洋環境治理的能力,用綠色科技為藍色經濟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