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1年5月9日
接力信息產業成為下一個推動社會發展動力的是生物產業。“生物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產業,不僅關系人民生命健康,而且關系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發改委國家生物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長王昌林指出。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未來5年,我國生物產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生物農業、生物制造。
獲國家大力支持
“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積極發展海洋油氣、海洋運輸、海洋漁業、濱海旅游等產業,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
"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和管理力度,有效防范物種資源喪失與流失,積極防治外來物種入侵。”
“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新品種,做大做強現代種業。”
這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為我國生物產業未來5年發展繪制的藍圖。
"生物技術是我國發展最快、潛力最大、與國外差距最小的領域之一,這一優勢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良好的發展勢頭。”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生物技術與國外差距較小,以及在解決糧食安全、醫療保健、新能源等問題上的獨特優勢,生物產業獲得了國家的大力支持。
為推動生物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化工作,2007年國家發改委編制了《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該規劃指出,生物產業將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世界經濟中又一個新的主導產業。生物科技革命將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新資源、新手段、新途徑,引發醫藥、農業、能源、材料等領域新的產業革命,有效緩解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健康、食品、資源等重大問題,生物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繼信息產業之后,生物產業將逐漸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推動力。
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加快培育生物產業是我國在新世紀把握新科技革命戰略機遇、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舉措。該政策要求,引導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向生物產業集聚,促進生物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加速生物產業規模化、集聚化和國際化發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生物技術、產品和標準。
取得累累碩果
有一種技術將一種細菌的遺傳物質(DNA)片段轉移到棉花里,讓棉鈴蟲一吃就死;有一種技術不僅能有效控制螟蟲等鱗翅目害蟲危害,保障水稻增產,還能減少80%的化學農藥用量;有一種技術能使奶牛牛奶中乳蛋白率高出對照10%以上,同時具有提高免疫力、促進神經發育、促進鐵吸收、改善貧血、抗菌、抗腫瘤等特殊功能。這就是轉基因技術。
“十一五”期間,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生物產業的創新能力顯著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領先的生物技術成果得到廣泛應用,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日益發展壯大。2006-2009年,我國生物產業總產值保持年均25%左右的快速發展勢頭,已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領域和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轉基因技術領域,我國培育成功一批抗病蟲、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以抗蟲棉為例,2008-2010年新培育36個抗蟲棉品種,累計推廣1.67億畝,實現效益160億元,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達到93%,徹底打破了國外抗蟲棉的壟斷地位。
在生物芯片研究領域,從2000年開始國家陸續投入近5億元,建立了北京、上海兩個生物芯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增強我國在這一領域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化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生物芯片產業在我國已初見端倪,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兩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龍頭,天津、西安、南京、深圳、哈爾濱等地近50家生物芯片研發機構和30多家生物芯片企業蓬勃發展的局面。2000年以來,我國生物芯片共獲得20余個國家新藥證書、醫療器械證書,申請國內專利400余項、國外專利100余項,有近400種生物芯片與相關產品問世,涉及基因、蛋白質、細胞和組織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