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2011年04月06日 科技日報
“十二五”開局之初,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規劃,標志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3月下旬,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先后到舟山、寧波調研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時提出:要著力集聚科技、人才資源,為發展海洋經濟提供支撐。
從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到海洋發展示范區建設,浙江海洋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巨變。
科技興海是浙江多年來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國務院批復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發展海洋經濟的有力部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迎來了一個“科學的春天”。
浙江的共識,浙江的行動
浙江擁有26萬平方公里的廣袤海域,是陸地面積的兩倍多。全省海洋岸線6696公里,居全國首位;寧波—舟山港已躋身全球第一大海港;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2878個,數量居全國首位;近海漁場22.27萬平方公里,可捕撈量居全國第一;海洋能蘊藏豐富,可開發潮汐能裝機容量占全國的40%,潮流能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海洋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184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0億元,約占全國海洋經濟總量的1/10。
趙洪祝表示,未來5至10年,浙江省將緊緊抓住機遇,創建我國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海洋海島開發開放改革示范區、現代海洋產業示范區、海陸協調發展示范區、海洋生態文明和清潔能源示范區。全省海洋總產值2015年力爭達到7000億元,基本實現海洋經濟強省目標;2020年突破12000億元,全面建成海洋經濟強省。
為加快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浙江規劃了“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的總體布局。“一核”,就是以寧波—舟山港海域、海島及其依托城市的核心區;“兩翼”,包括環杭州灣產業帶及其近岸海域的北翼和以溫臺沿海產業帶及其近岸海域的南翼;“三圈”,即杭州、寧波、溫州三大沿海都市圈;“九區”,即重點建設沿海7市9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多島”,就是重點利用和保護一批重要海島,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
海洋經濟發展最終要靠科學技術,這是浙江的共識,浙江的行動。
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浙江省科技廳海洋科技重大重點面上項目、重點實驗室、創新平臺、國內外交流、成果轉化共立項550余項,共資助經費4.86億元,比“十五”增列320項,投入增加93%。海洋科技方面申請專利640余項,獲得授權38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90余項。
進入“十二五”,浙江省新一輪科技興海戰略規劃已制定。
發展海洋經濟,科技大有作為
海洋深水養殖是國際上發展很快的新型網箱養殖技術,科技含量和自動化程度高,與傳統養殖業相比具有抗風浪、魚品質好、利于環境保護等優點。浙江沿海漁民早就想掌握這項技術,改變漁業生產方式。
2001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張德江來到舟山,對863計劃項目“深??癸L浪網箱研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緊深入研究,加速走產業化道路。
當時,浙江海洋學院已經完成對深水網箱養殖及裝備技術系列項目的研究,解決了深水網箱材料、箱體結構、養殖、抗風浪性能等關鍵技術。根據張德江的批示,在浙江省科技廳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截至2008年年底,累計在國內沿海生產安裝深水網箱3110余只,占全國深水網箱總量的90%以上。實現銷售額7.5億元,利稅2.4億元。深水網箱研究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獲得2006年國家海洋科技創新獎一等獎。
浙江海洋學院副院長吳常文在舟山對科技日報記者說,一項技術改變了一種養殖方式,這說明傳統海洋經濟轉型升級一定要有科技的支撐。發展海洋經濟,科技大有作為。
同時,以他為主的課題組又有新突破:大黃魚全基因圖譜繪制成功。吳常文說,大黃魚全基因組的測定和序列圖譜的成功繪制,將對大黃魚基礎生物學研究和大黃魚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科技興海是浙江多年來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的創新實踐在于為科技興海打基礎,建平臺,共建創新載體,集聚創新人才,著眼于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加強海洋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提高海洋自主創新能力。2006年浙江省省長呂祖善授牌成立浙江省海洋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在此基礎上,2007年成立浙江省海洋開發研究院。截至2009年年底,海洋平臺已整合購置儀器設備總值達1.535億元,擁有694位科技人員;組織實施國家級、省級重大重點科技攻關項目97項;已為2218家企業進行關鍵設備各類服務。2009年海洋平臺服務收入達1.2億元。
其次,全力支持舟山建設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010年6月,浙江省政府同意舟山經濟開發區增掛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牌子,這是浙江省唯一的海洋類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第三,積極開展國內外合作,共建科技創新載體。浙江海洋學院與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聯合興辦的浙江東海海洋研究院已成為浙江省乃至我國中部沿海的海洋開發研究實驗中心。中國•雨田集團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生物制品工程中心,已投資1000多萬元,海洋藥物的研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