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0.35美元vs8美元 從外貿看中國自主品牌的軟肋
    • 點擊數:562     發布時間:2010-08-10 09:55:00
    • 分享到:
    深受孩子們歡迎的芭比娃娃,目前幾乎全部由中國生產加工出口。但是,從每個芭比娃娃中,中國企業得到的加工費僅為0.35美元,而擁有該品牌的美國企業獲利近8美元。
    關鍵詞:

        深受孩子們歡迎的芭比娃娃,目前幾乎全部由中國生產加工出口。但是,從每個芭比娃娃中,中國企業得到的加工費僅為0.35美元,而擁有該品牌的美國企業獲利近8美元。芭比娃娃背后的利潤分配模式盡顯制造方的弱點和尷尬。

        中國,作為世界制造大國,如何建立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如何走出低端產業鏈?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缺乏自主品牌,“中國制造”為他人作嫁衣

        “中國制造”的“品牌之痛”是如此真切。

        中國服裝行業品牌之一紅豆集團給阿瑪尼貼牌加工西裝,每套的價格是50美元,但到了阿瑪尼的專賣店,每套的價格是500-800美元,價差高達10-15倍。“這就是品牌的價值,也是中國服裝企業普遍面臨的品牌瓶頸。”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說。

        上海海關的一項調研表明,中國生產的惠普筆記本電腦出口到美國后,市場售價約為1000美元,其中美國公司在銷售環節獲利169.6美元,中國企業得到的加工費僅為30.3美元。

        根據有關方面的統計,從服裝到鋼鐵,中國每小時向全球輸出價值1億美元的“中國制造”。但這些產品大多數為貼牌生產,處于國際產業鏈中的最低端,中國只能賺取一點可憐的加工費。

        “全球化生產的游戲規則就是這樣,從事‘三來一補’代工生產的低端制造者沒有定價權,沒有利潤分配話語權。”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說。

    張燕生說,制造業是一條產業鏈,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生產制造、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等環節。在整個全球分工產業鏈中,中國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品牌,缺乏自己的營銷渠道和服務管理體系,常常是只能“為他人作嫁衣”。

        這種以加工貿易為主的貿易方式卻為中國催生了一個浮腫的外貿數字:2010年上半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達52777.6億美元,而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實現貿易順差1373億美元,是同期我國貿易順差2倍多。

        海關總署署長盛光祖表示,外商投資企業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也是貿易順差的主要受益者,它們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從事加工貿易,獲得其中絕大部分利潤。

        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說,中國外貿自主品牌的缺乏與中國知名跨國企業的缺失有很大關系。盡管這些年外貿自主品牌出現了一定進展,但在知名品牌和知名產品建設方面的進展依然緩慢。

        他認為,品牌的建立和擴展客觀上需要集團支撐,中小企業在研發投入、品牌行銷和網絡建設上困難較大。因此,樹立“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扭轉外貿中種種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中國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的大型跨國企業。

    創立自主品牌知易行難,“中國制造”亟待轉型

        “創立自主品牌和企業轉型必須經歷短期陣痛。”蘇州家用清潔衛生電器制造公司副總裁莊建華坦言。

        莊建華這樣描述企業創立自主品牌的“痛”: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必須面對來自生產能力、技術研發、品牌營銷能力的競爭,短期內企業盈利能力可能被削弱。

        但是,“事實證明我們努力開拓自主品牌的路子走對了。”莊建華說。憑借十幾年為國際知名企業做代工貼牌業務積累的經驗,蘇州家用清潔衛生電器制造公司近年來每年投入近千萬元用于技術研發,從2008年起開始有意識地在國內外市場打造自主品牌,并在法國、意大利、馬來西亞、捷克招募了解當地經營形態的品牌代理商。通過多年的品牌培育,企業上半年自主品牌國內銷售量同比增長了200%,國際銷售從零起步2010年有望突破1千萬美元。“美歐市場前景仍然不明朗,但是我們自主品牌這部分銷售額預計可占企業總體的15%-20%,大大降低了對代工訂單的依賴。”

        突然而至的國際金融危機曾使中國外貿遭遇嚴冬,依靠廉價勞動力和成本優勢生存的外貿生產企業紛紛倒閉。外部需求前景不明,國內原材料、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對企業形成倒逼態勢,企業必須向盈利空間更廣、利潤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鏈高端轉移。外貿專家表示,“中國品牌的價值提升正當其時”。

    霍建國說,從全球來看,無論是貿易商還是制造企業,從制造環節向上下游產業延伸擴展甚至達到全產業鏈覆蓋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在制造環節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目前正處于向制造業鏈兩端,即上游研發設計、原料采購以及下游物流和銷售網絡等環節延伸的過程中。

        “當勞動力資源被過度消費后,勞動力價格不再便宜的時候,加工貿易這樣的貿易模式在中國將難以繼續下去。”張燕生說。目前我國農村還有大約1億的勞動力沒有轉移,“按這個數字計算,留給中國外貿的轉型過渡期只有10年”。

        張燕生說,在全球競爭背景下看,如果說中國的小型企業僅滿足于制造環節的優勢還能生存的話,有規模、有抱負的大型企業必須對品牌擴張戰略有所考慮,提升對產業鏈的控制能力和行業影響力,否則會在全球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局面。

        政府企業攜手共進,“中國制造”打造一流品牌

        “品牌讓我們在國際競爭中走得更遠。”蘇州紐威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炯說。

        該公司是全國最大的工業閥門制造商,多年來堅持自主研發、創自主品牌,產品得到全球前十大能源企業的認證認可。姚炯描繪了公司未來發展的“三部曲”:工業產品從最低端的做零件、做貼牌,到第二層次的單一產品出口,未來方向是賣整體系統方案,包括一攬子工程承包,涉及選型產品組合好后期施工、安裝調試、后期運營;再從單一實物交易,到賣實物與技術服務的結合產品。

        這也是“中國制造”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對于許多企業而言,創立自主品牌,主動參與國際競爭,是一個充滿艱辛的過程。但有一點可以確信:中國不再滿足世界制造工廠、沒有分工話語權的地位,正在努力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外貿的三個轉變:從國際分工低端向中高端轉變,從接受既定規則向更多地主動參與制定規則轉變,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

        霍建國說,政府需要在外貿政策導向上,向企業釋放出更加明顯的信號,通過信貸扶持、信息服務、技術支持和審批等方面引導企業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如果產業上游有更大的盈利空間,企業就會有動力向上游走,上游的投資限制比較多,自然就會有相反的效果。”

        商務部在《后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研究》中指出,以推動經濟增長為目標,中國外貿發展未來20年內要實現十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翻番,二十年成為貿易強國的目標。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去年播了一則以“攜手中國制造”為主題的廣告。這是“中國制造”第一次以行業整體形象在海外亮相,“中國制造 世界合作”,新時期中國的自信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