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競爭力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轉型升級’才是‘牛鼻子’。”在7月13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上,政協委員們紛紛就如何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建言獻策。委員們認為: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中,結構調整如同一把利器。只有經濟結構調整了,才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才能真正提高經濟回升的質量。
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德水委員說:“一方面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更要防止高水平的重復建設。對此,國家綜合部門必須采取果斷措施。有的地方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過分追求增長速度的現象,把完成速度指標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并且不惜代價,更有甚者在基層統計數據上做文章。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個重大前提。”
“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和教訓是,如何建立起內需拉動為主的、穩定的、長期的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際問題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說:“我國應該確立‘適度增長、平衡發展’的方針,這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增長的沖動要不得,應該實現平衡發展。”
和張蘊嶺委員一樣,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恒和企業集團主席顏延齡告訴記者,中國逐漸由投資驅動型增長轉向消費驅動型增長,由大力發展制造業的技術創新向服務業的技術創新轉變,將是一條必由之路。此次經濟危機,恰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反省和改造升級的機會。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講要擴大消費,但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投資和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孫曉郁認為,消費主要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錢在他的口袋里,你不可能強制他消費。因此,必須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于促進消費的環境。
“我國經濟結構的問題,說到底是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特別是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投資和消費不協調,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不銜接、內需和外需不匹配,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等,概莫能外。”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也認為,要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就必須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遏制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只有農村和農民致富步伐加快了,全國經濟這盤棋才會真正活起來。
“如果把我國經濟比喻為一輛行駛的汽車,那么,目前這輛車正爬行在坡路轉彎之處。為了確保這輛車能夠最終順利進入坦途,必須冷靜觀察,全面把握。既要保持充足的動力,防止倒退;又不能盲目冒進,防止誤入歧途。”遲福林說。
密切關注經濟走向,為應對金融危機建言獻策,已經是廣大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