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瞭望》文章:胡錦濤時代觀的中國主張(下)
    • 點擊數:661     發布時間:2010-01-25 15:59:51
    • 分享到:
    關鍵詞:

    共擔責任論

      國際社會應樹立共同責任意識,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高度多方入手,統籌兼顧,“攜手應對”全球性重大挑戰和威脅。

      冷戰結束后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人類交往的時空約束被徹底打破,地球村意識廣泛傳播。與此同時,人類社會也愈加深重地承受著全球化異化帶來的災害性后果。進入新世紀以來,金融危機、能源資源問題、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公共衛生、重大自然災害等各類全球性重大挑戰和威脅凸顯,嚴重影響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2008年4月美國次貸風波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因全球經濟金融深度融合而迅速發展為自1929年以來全球經歷的最嚴重最具破壞力和影響的金融危機。2009年春墨西哥和美國又發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大洲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全球性“流感大流行”。世界銀行發布報告預測,甲感疫情可能造成的全球GDP損失范圍在0.7%~4.8%。正是鑒于種種風險莫測,經濟全球化快速進程中的現代社會又被稱為“全球風險社會”。應對全球性重大挑戰和威脅,胡錦濤主張,各國應該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高度,用相互聯系的眼光看待和應對全球性重大挑戰和威脅,樹立共同責任意識,多方入手,統籌兼顧,“攜手應對”。

      解決全球性挑戰和威脅的出路在于國際社會加強合作。

      應對全球性重大挑戰和威脅,攸關各國國計民生,對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各國共同發展“至關重要”,要努力維護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和威脅的良好政治環境。各國應該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分歧和矛盾;要互利合作,建立健全多邊國際合作機制;合作要體現公正公平,統籌考慮各國發展階段、國情、能力;應該發揮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的作用。要重視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加強能力建設。要特別關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貧困國家狀況,真誠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堅持“各方遵守責任共擔原則”。

      胡錦濤認為,妥善應對全球性重大挑戰和威脅,“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應對氣候變化,主張要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的主渠道地位,相關國際合作應該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應該正視自己的歷史責任和當前人均排放高的現實,嚴格履行《京都議定書》確定的減排目標,繼續承擔中期大幅量化減排義務;未批準議定書的發達國家也要作出可比性貢獻;發展中國家應該根據國情,在發達國家資金和轉讓技術的支持下,盡可能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努力適應氣候變化。建立有效的資金機制,發達國家應承擔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的責任;通過有效機制安排,促進環境和氣候友好型技術向發展中國家推廣、普及、轉讓,提高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關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胡錦濤提出,主要發達經濟體應該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實施有利于本國和世界經濟金融穩定和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積極穩定自身和國際金融市場,維護投資者利益,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同時,各國應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落實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深化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復蘇。要強化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的全球責任。

      共同促進世界協調持續發展。

      胡錦濤認為,全球性挑戰和威脅從根本上講是發展問題,要兼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求,加強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促進世界經濟協調持續發展。倡導包容性增長,推動平衡增長。強調:沒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應對全球性挑戰和威脅的努力“就是無本之木”。國際社會應該把推動發展中國家發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加以落實,使發展中國家形成自我發展、可持續發展和抗風險能力。要著眼長遠、統籌兼顧,妥善處理影響發展的突出問題,特別是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公共衛生安全這些關系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和整體利益的全球性問題,不能顧此失彼。

      胡錦濤主張,應對全球性重大威脅和挑戰,發展中國家要發揮與其地位相適應的作用,“共同努力,承擔應盡責任”。胡錦濤強調,中國是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始終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性挑戰和威脅的國際合作。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制定和公布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強力推進綠色增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高度重視保增長與調結構的有機結合,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毫不松懈地開展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同時,中國政府堅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主動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已實施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刺激經濟計劃中,中國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相關規定,平等對待國內外產品,為外國企業提供大量商機;2009年以來,中國還先后組織多個投資貿易促進團赴歐美,擴大對相關國家的進口和投資貿易合作,以實際行動表明中國承擔力所能及責任的鮮明立場,贏得廣泛贊譽。

      共擔責任論從人類整體利益和共同命運出發,積極探索促進世界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新舉措,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應對和化解全球性重大挑戰和威脅的正確原則和方法。特別是其中關于發展中國家要“承擔應盡責任”的思想,是正確把握當今時代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的趨勢上提出的科學論斷。這一思想的提出及其實踐顯示了發展中國家全球責任意識的覺醒,有利于推動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使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朝著更加積極和合理的方向演進。

    積極參與論

      “當代中國的前途命運已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必須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2007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257306億元,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國的興起被稱為“20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國的發展與世界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胡錦濤站在國際大局和國內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問題,思考和制定中國發展戰略,指出:我們必須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既堅定不移堅持獨立自主,又勇敢參與經濟全球化。

      “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一是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5%以上,進出口總額占全球的比重上升為8%,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至2008年底,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8500億美元,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貨市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對國際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2%。美國智庫認為:中國經濟的崛起為“全球經濟創造了機遇”。美國總統奧巴馬則強調,中國的繁榮是各國發展的源泉。二是中國已經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成員。中國加入了13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參加了20多項聯合國維和行動,參與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等重大熱點問題,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環境保護、能源安全、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加強反恐合作。世界輿論認為,中國“向世界傳遞和平信息”,“世界需要中國”。胡錦濤指出:我國發展對世界的作用和影響不斷提高,國際環境發展變化對我國發展的作用和影響也不斷增大。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牢牢把握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國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總的看,“機遇大于挑戰”。

      以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為標志,我國改革發展進入到關鍵階段。這個階段,簡單地說是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胡錦濤全面分析我國發展呈現的階段性特征,深刻指出:在這個階段,我們面臨著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面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面臨著發展的新課題新矛盾,面臨著維護國內社會和諧穩定的新情況新問題,面臨著一些西方國家從各個領域加大的對我國的防范和遏制、外部環境的考驗更趨復雜和嚴峻,等等。同時我們也具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利因素,主要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和平、發展、合作成為歷史潮流;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國際事務中處于主動有利地位;特別是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等重大國際活動,積極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顯示了我國的綜合國力,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顯示了中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綜合判斷國內外形勢,胡錦濤強調:機遇大于挑戰。機遇需要緊緊抓住,挑戰需要認真應對。

      “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貢獻。”

      胡錦濤認為,防范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問題,既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問題,更是決定我國前途命運的一個政治問題。他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強調指出“必須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首先,任何時候都必須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始終把國家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持中國的事情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來辦,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我國內部事務。同時,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開展交流合作,積極促進世界多極化、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樣性,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緊密結合起來,認真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堅持趨利避害,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積極參與論正確把握改革發展關鍵階段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科學回答了中國加快發展與應對經濟全球化這一治國理政的重大現實實踐和理論問題。它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認真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強調既高度珍惜并堅定不移地維護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提高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不斷提高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始終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戰略思想。

        胡錦濤的時代觀站在歷史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時代特征,敏銳把握時代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引領時代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關鍵階段,既面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背景下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也面臨著全方位對外開放條件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嚴峻考驗。我們必須深入學習領會胡錦濤的時代觀,貫徹執行好黨的方針政策,切實把握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道路,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作者為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編審)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