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探索規律、深化認識,對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新論斷、新要求,指明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方向,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決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種種活動上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創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組建“創新聯合體”……瞄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下一個5年甚至15年,科技創新將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正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歷史的重要節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目標。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決策,事關14億人未來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也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后的中國主動求變、應變。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奮進在建設科技強國的大道上,中國將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乘勢而上、大有作為。
【察大勢、謀全局 作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之選】
2021年4月29日,南海之濱。
金色巨焰噴涌,轟鳴震耳欲聾,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似離弦之箭向天而去,將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發射質量22.5噸的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載人航天即將迎來空間站時代。
“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賀電中說。
一個國家的創新發展,道阻且長,但緊要處就是那幾步。
“嫦娥五號”帶回月球樣品、“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奮斗者”號下潛突破1萬米……這些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點贊”的重大科技成就,折射出中國科技日新月異的面貌,見證著中國創新爬坡過坎的頑強拼搏。
2013年9月,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課堂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搬到了北京中關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學習主題。
幾十年來高速行進的中國,此時到了一個攸關未來的路口——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到來,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
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科技……一個個高科技課題,相繼走進中南海的課堂。
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一次次踏入創新要素最活躍的地方。
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總書記強調“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使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018年11月,走進張江科學城的展示廳,總書記希冀科技工作者“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臨門一腳’,讓科技創新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重大作用”;
2019年5月,在江西考察,總書記強調“技術創新是企業的命根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才能生產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從國內考察到出席大會,從主持集體學習到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對科技創新謀篇布局。
抓住科技創新,便抓住了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奠基之舉、長遠之策,對我國科技創新事業進行戰略性、全局性謀劃:
“三步走”——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科技創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成為面向未來30年推動創新的綱領性文件;
“四個面向”——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部署……
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探索規律、深化認識,構建了從創新理念到戰略再到行動的完整體系,向著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穩步邁進。
歷史的巧合,有時意味深長。
北京,八達嶺長城腳下,新舊兩條京張鐵路穿越百年時空,在這里交匯:
從立志擺脫“東亞病夫”屈辱修建的“爭氣路”,到引領智能高鐵的“先行路”,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張線見證著一個國家的創新飛躍。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
高鐵、衛星、核電裝備成體系走出國門,大國工程激動人心,編織起新時代的創新版圖;
科技創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領跑的比重越來越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站穩第14位,居于中等收入經濟體之首;
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百萬億元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當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神州大地回蕩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時代交響。
【繪藍圖、明路徑 讓改革激發無窮創新活力】
陽光灑在伶仃洋上,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宛如一道跨海長虹,蔚為壯觀。
這片海,見證著新時代中國科技的創新傳奇,亦銘記著百余年前中華民族永不磨滅的恥辱記憶——
自清代被堅船利炮轟開大門,中國一次次被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領土幅員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能單就經濟總量大小而定,一個民族是否強盛也不能單憑人口規模、領土幅員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國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回望中華民族這段苦難深重的歷程,習近平總書記一語揭示出歷史演進中蘊含的深刻邏輯。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勵機制、完善政策環境,為我國科技創新把舵定向,指明具體路徑。
這是讓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協同發揮作用的大刀闊斧——
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贏得全場熱烈掌聲:“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如今,推行“揭榜掛帥”、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英雄”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科技體制改革涉深水,向多年束縛創新的藩籬動真格,加快對分散在40多個部門的近百項科技計劃優化整合,科技資源配置分散、封閉、重復、低效的痼疾得到明顯改善。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提出143項政策措施,為科技體制改革畫出“施工圖”;《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出臺,科技體制改革“施工圖”不斷落地,有利于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走向成熟。
培育和引進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創新型企業家和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通過破除“四唯”傾向,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體系……
這是“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清醒論斷——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
“一個互聯網企業即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對于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存在受制于人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有前瞻性地指出,這是最大的隱患。他反復強調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將其視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
這是對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的深刻認識——
2021年3月底,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向全球天文學家征集觀測申請。
“實現了我國在前沿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原創突破”“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對這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冀望。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十三五”期間,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占全社會研發支出的比重在2019年首次突破6%。“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未來5年,這一比重有望達到8%左右。
這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促成的巨大優勢——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我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這個法寶搞出來的,千萬不能丟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從探月、“北斗”再上層樓,到大飛機首飛、超級計算機競逐榜首,從量子、干細胞研究深入“無人區”,到疫情防控得到有力支撐……在新型舉國體制的助力下,科學前沿取得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原創成果,戰略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一些高新技術產業正在進入世界前列。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擘畫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科技創新的宏偉藍圖。
積跬步以至千里,匯涓滴而成江海。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從對科技創新領域進行長遠謀劃,到搭建科技創新制度的四梁八柱,再到激發科技創新潛力的一系列實招硬招,我國科技創新活力不斷迸發。巨變的“種子”,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生長。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