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王飛躍:從人工智能史前的123到新時代的智能產業
    • 點擊數:8379     發布時間:2018-12-19 09:03:00
    • 分享到:
    2018年11月29日,由億歐公司主辦的以“智能產業,美好生活”為主題的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暨第四屆創新獎頒獎盛典在北京國貿大酒店正式舉行。
    關鍵詞:

    “智能產業”一詞的最早提出者王飛躍認為:關鍵是怎么把小數據導成大數據,又把大數據煉成小智能的,即解決具體問題、精準的知識;區塊鏈智能確保管理學經濟要的兩個E,Effective和Efficient,即以正確方式做正確的亊;人工智能要取代人工,但結局會是用更多的人工,這就是智能產業的杰文斯悖論,所以未來我們不會失業;我們的經濟從專業分工開始發展到現在的人機分工,將來一定是虛實分工。

    1.jpg

    2018年11月29日,由億歐公司主辦的以“智能產業,美好生活”為主題的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暨第四屆創新獎頒獎盛典在北京國貿大酒店正式舉行。 

    大會現場,匯聚了5000名各產業創新者、行業領袖、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討論,他們對未來行業發展趨勢做出預判,對面臨新機遇,企業應該如何做也給出了建議。本次峰會采取“1+6”的組織架構,除了11月29日的“2018創新者領袖峰會”外,30日還將舉辦包括新技術·新動能創新者論壇、大健康創新者論壇、小程序創新者論壇、金融科技創新者論壇、企業智能服務創新者論壇、未來零售創新者論壇在內的6場垂直峰會。

    在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發表了《人工智能與智能產業: 新時代新思維》的演講。

    2.jpg

     王飛躍演講的核心觀點有:

    1.怎么把小數據導成大數據,又把大數據煉成小智能的,即解決具體問題的精準知識,這是智能產業特征與必經之道。

    2.區塊鏈智能將確保管理學經濟學所追求的兩個E,Effective和Efficient,即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

    3.人工智能要取代人工,但結局是用更多的人工,這就是經濟學史上著名的杰文斯悖論的智能版本,所以智能產業不會讓我們失業,只會提供更好更多的工作。

    4.現代經濟己從專業分工開始發展到今天的人機分工,將來一定是虛實分工。

    以下為王飛躍現場演講全文:

    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交流,下面我就以個人的經驗談談我對智能產業和人工智能的一些理解。

    我從人工智能的“123”開始談:起初只是“一個人的夢想”,大家都知道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本世紀初他提出23個很有名的數學問題,現在還沒解決完。同時他還提出了一個“綱領”,就是數學的機械化,當年引起很多人熱血沸騰,其中一個人就是羅素。那時候羅素是20幾歲的年輕小伙子,他聽完了希爾伯特的報告,就去找他的老師懷德海,想要一起來實現這一夢想。他們兩個人花了十多年的心血,寫了厚厚的三卷本《數學原理》。為什么要把著作起名為《數學原理》?是因為他們要仿照其學術上的祖師爺牛頓,牛頓當年寫了一本劃時代的《自然科學的數學原理》,生生地把機械世界、物理世界數學化了!羅素說我們要反過來,我們把要數學世界機械化!所以師徒二人用十多年的心血“磨”成一書,成就了《數學原理》這本三卷巨著。

    但這“二個人的心血”很快就讓“三個人的革命”化為“灰燼”:先來一個20幾歲的哥德爾,證出來一個“不完備定理”,說數學不可能同時即一致又完備,把希爾伯特的夢想,羅素和懷德海的心血,統統一掃而光。接著又來了一個圖靈,也是20幾歲,按著哥德爾的定理思路,稍稍一修改,就變成了不可決策定理,順手解決了希爾伯特的第十問題。最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圖靈提出了后來被稱為“圖靈機”的計算模型。再后面又來了一個稍大幾歲的年輕人馮諾依曼,他不但是第一個意識到哥德爾定理重要性的人,還根據圖靈機提出了計算機的馮諾依曼結構。直到今天,我們的計算機用的還是馮諾依曼結構。 

    這就是所謂的Church-Turing Thesis,Church不是教堂,與科普名著《圖靈大教堂》無關。事實上,Church是圖靈的博士導師,因為Church當年提出的拉姆達Calculus其實與圖靈機等價,而且比圖靈早三年,就是數學上繁了很多,后來簡化變成人工智能中很有名的Lisp語言。

     馮諾依曼把他們的工作稱為邱奇-圖靈命題。其實這是一種信念,就是說以后計算的機械化就按圖靈說的這么干了,結果就是我們有了今天的計算機,有了今天的信息產業IT。

    三個三:信息產業下一步怎么走?

     下一步怎么走,我認為就是AlphaGo命題了。AlphaGo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靠邱奇-圖靈這個信念走到了今天,下一步怎么走,我們要靠AlphaGo信念。AlphaGo信念是怎么回事?用一件事說就是平行,虛與實的平行,剛才你們杉哥說APP怎么了得,但接下來會是DApp,再接下來就是知識機器人,將來一定是你跟知識機器人互動,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但不是我們會場外面展示的物理機器人,是軟件定義的機器人。

    用兩件事來說,就是將來我們要從牛頓到默頓。牛頓代表的是“大定律、小數據”:三大定律,幾個參數?下面要到默頓,默頓是一個社會學家。如果你在百度里查他的名字,往往會查到他的兒子,因為兒子得過諾貝爾獎。他有自己的“默頓自我實現定律”,我們最熟悉的摩爾定律就是默頓定律的一個特別情況,就是是“大數據、小定律”。

    如果用三件事來說,就是從今之后如果有誰說自己是做智能的,包括智能產品、智能過程,智能企業在內,那么他一定要說出來“小數據、大數據、小智能”的過程:他是怎么把小數據導成大數據的,又是怎么把大數據變成小智能的,就是解決具體問題的精準知識。

    AlphaGo做的正是這樣的事。AlphaGo把人類的80萬小數據,自我對打到7000萬大數據,再用機器學習的方法練成代表小智能的兩張圖,最后把所有人類圍棋大師都干掉。后來又來個AlphaGo Zero,從小到零的數據開始,自我對打到三千萬,小智能兩張圖也不要了,變成一張圖,回頭又把AlphaGo干掉,100:0!從頭到尾用了不到三個小時,這是人類圍棋大師一生三十年的心血,將來恐怕三秒都不需要,三飛秒就行了。

    3.jpg

    這就是智能的大趨勢,我說三個三,五個五。哪三個三?三個IT。從今之后IT不再是信息技術,那是老黃歷了!從今之后IT叫智能技術,新IT,大家不要忘了100年前IT叫工業技術,縮寫都是IT。三個IT是有深刻的哲學基礎的。上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哲學家叫卡爾·波普爾,他說這個世界不只是物理、心理兩個世界,還有一個第三世界,叫人工世界。你看老IT工業技術開發了物理世界,舊IT信息技術開發了心理世界。現在該輪到開發第三世界人工世界了,所以人工智能熱了,大數據熱了,數據成石油成礦藏了,所以IT變成了新IT智能技術了。

    回頭看歷史,也很有道理。一看就看到另外一個卡爾,他是在中國最有名的第一個卡爾去世那年生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那一年,他寫了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做《歷史的起源與目標》。書中,他提出“軸心時代”的概念:公元前800-200年之間的六百年,人類開始問: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人性的大覺醒,哲學誕生了,軸心時代開始了。

    但是這只是物理世界的軸心,我說三個世界應該有三個軸心。心理世界一看,很簡單,軸心時代從文藝復興一直到牛頓、愛因斯坦,也差不多六百年,是人類理性的大覺醒,科學興起了,從哲學到科學變得具體了。理性、科學,美好完美吧?該差不多了吧?結果跳出個歌德爾不完備定理,居然說連數學都不完美,不一致不完備,有個大黑洞!人工智能創始人之一司馬賀,除了圖靈獎,還得過諾貝爾獎,為什么?就是因為提出了有限理性原則!為了突破理性的局限,我們必須繼續開發新的世界,所以人工世界的軸心時代也來了。這就是智性的大覺醒,要從哲學具體到科學,科學再具體到技術,新的IT智能技術來了,這就是人工世界第三軸心時代的開始。

    為什么有軸心現象?馬克思·韋伯說這是人類本性導致的,因為人的天性第一是恐懼,由于恐懼要交流,第二天性是貪婪,由于貪婪要比來比去,第三天性是懶惰,由于懶惰要尋求共識,制定標準,一起偷懶才行。這分別對應三個世界,必然形成全球化運動。問題是在物理世界,很多東西是你有了我就沒了,所以物理世界的全球化就是侵略壓迫,是負和;心理世界還好,自由貿易,從負和到零和,有進步,但眼見就要走到頭了,貿易戰不是已經開始了嗎?所以,還要開發人工的第三世界,這個世界是個“無中生有”的世界:你有,我也可以有,因此,可以多贏包容。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夢”:“一帶一路”開啟第三波智能的全球化,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必須有新的思維。

    五個五:必須把把智能變成社會智能

    為了這個新的時代,人類必須建立五張網——其實人類從第一天開始就向建網這個目標邁進。第一張網Grids 1.0是交通網,第二張網Grids 2.0是能源網,第三張網Grids 3.0是信息網,第四張網Grids 4.0是物聯網,第五張網Grids 5.0是智聯網。這樣一來社會形態都要產生變化:交通變成社會交通、能源變成社會能源、信息變成社會計算、制造變成社會制造,但最關鍵的是一定要把智能變成社會智能。

    五張網把三個世界連成一個整體,G 2.0、G 4.0都是過渡,人在中間,通過網絡G 2.0到物理世界拿來物質能源,通過G 4.0到人工世界拿來知識智力。這樣一來就能五力合一:數據的力量、計算的力量、算法的力量、網絡的力量,區塊鏈的力量。大家現在還意識不到區塊鏈的力量,沒有區塊鏈就上不了真道。什么叫真(TRUE)道(DAO)? TRUE就是一定要可信Trustable、可靠Reliable、可用Useful,E是什么?我們學管理學經濟就是為了二個E,Effective和Efficient,Do the right things, in the right ways,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

    這個道DAO是什么?具體而言D代理分布式地全中心化而不是去中心化(Distributed Decentralized),A要自主性的自動化(Autonomous Automated),O還要有組織化的有序性(Organized Ordered)。“真道”的實質是什么?每一次產業革命,其實都是新的世界開發。比如從農業到工業,是我們把心理世界的時尚變成商品,可以流通的商品。紡織品就是載體,所以工業革命從英國的紡機開始。下面要從工業到智業,一定要把人工世界還不是商品的東西變成商品。司馬賀就說過,注意力、信用力不能變成商品。然而區塊鏈、人工智能、機器人就活生生把注意和信用變成了可以批量生產,可以流通的商品。

    我們小時候看到的農村全是一層的平房,因為它建在土基、沙基上,所以蓋不高。而現在有了鋼筋水泥,房屋建十幾層、幾十層、幾百層都可以。區塊鏈+人工智能就為智能系統建設了堅實的基礎,否則光靠大數據就如同在沙基土基上建樓,危險,不可以。所以現在一定要CPSS,不是CPS,人、S代表人和社會,人與社會因素必須結合在一起,形成五度空間。

    這么一來我們就實現了所謂的“合一體”:人機結合,知行合一,以前是哲學上的口號,現在知識機器人整天在敲打著你,提醒你,給你預測,給你指導,逼著你知行合一,最后就是虛實一體。這樣產業自然就邁到了工業5.0,不是工業4.0。讀過大學的人最應該清楚這件事,以前大學是不分科,要么哲學,要么文學,有了第一代蒸汽機1.0,我們才有了工科,機械系、土木系;電動機2.0來了,我們又有了電機系;計算機3.0來了,我們又有了計算機系;有了物聯網,于是我們大學里又有了物聯網系,物聯網學院;現在我們來到了5.0階段,大學里的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系也就應運而生,技術核心就是平行,數字雙胞或孿生只是特例,遠遠不夠。

    工業4.0認為自己的核心是ICT+CPS,非常好。問題什么是ICT,什么是CPS,是信息通訊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還是智能聯通技術(Intelligence and Connectivity Technology)? 是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s,CPS)還是社會物理信息系統(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 CPSS)?原來的解釋還停留在工業自動化的思維,但我們要從工業到智業,靠的是知識自動化,所以S不能丟了,英文工業Industries丟了s就變成德文工業Industrie了,工業5.0也就變成工業4.0了。

    2000年回國在第一屆全國家電科技大會做的大會報告,我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因特網帶來第四次產業革命”。但到了2004年,我的觀點就變了,因為趨勢是社會系統工程化,工程系統社會化,當時許多人覺得莫名其妙,但現在明明白白擺在眼前。我的感覺是網絡化之后,簡單系統復雜化了,再用傳統的方式對其管理控制,是對人的智力的非分要求,所以寫文章提岀要走向平行。

    到了2010年,發現全世界開始談CPS,但我認為一定要跳到CPSS,否則沒有智能企業和智能產業,先寫英文論文談,又寫了中文談。那時候你谷歌百度上找不到“智能產業”這個詞,沒想到后來發展如此之快。

    未來一定是平行機的時代,虛實互動,把默頓機、牛頓機放在一起,把三個世界連在一起,這個過程就是小數據到大數據,大數據到小智能,必將產生一系列新的職業。而且不是雙胞胎,是雙雙胞胎,一個物理人要有一批描述性、預測性、引導性的知識機器人,軟件定義的機器人。合在一起就是四胞胎,一起把小數據導成大數據,把大數據煉成小智能。知識自動化就是其核心,還有VR、AR、AI,再加虛擬傳感、擴展傳感、人工認知。將來你必須跟軟件定義的機器人一起工作,描述、預測、引導,輕松工作,幸福生活。

    人工智能威脅人類?很早之前,從事人工智能的第一個華人王浩就給我們結論了。王浩晚年都花在哥德爾身上,給他寫信,給他打電話,請他吃飯,還成立哥德爾研究會,組織全世界專家研究,寫了厚厚兩本書,最后也沒有研究清楚。我是工程師,思路簡單,一句話總結成“廣義哥德爾定律”。哥德爾說他永遠不相信計算機能超過人腦,除非數學不是人類發明的,即便數學不是人類發明的,計算機也不會超過人腦。廣義哥德爾定律是,智能分為三個層次:“算法智能”,也就是人工智能,除此以外還有“語言智能”、“想象智能”;算法智能遠遠小于語言智能,語言智能又遠遠小于想象智能。老子《道德經》的前兩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但是有考據說它應該是三句話,“道,可道,非常道”。我覺得跟這個很一致,你們年輕人創業,智能產業就應該敢干,放開干。這是微信上的漫畫,恩格斯問馬克思這靠譜嗎?馬克思說TMD我也不知道?但必須干!你們知道TMD是什么意思嗎?就是今天的頭條、美團、滴滴,馬克思說到點上了,百年之后還是蠻準的(大家笑)。

    話說回來,根據最近出版的《姬氏道德經》,《道德經》開頭還真是三句話,“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與“道,可道,非常道”差不多。你看,錢學森也是這個想法,愛因斯坦也是這個想法。傳說愛因斯坦晚年上班唯一的動力就是下班的時候可以陪哥德爾散步回家,路上聊天。

    現代經濟學邊際效應的提出者杰文斯之一有個悖論,講當年倫敦因為燒煤燒的太多都變成霧都了,英國人為了減少燒煤就拼命提高燒煤的效率,希望少燃煤。結果杰文斯發現效率提高越多反而煤用的也越多。因此,人工智能要取代人工,結局也會是人工用的更多,所以智能產業不會讓我們失業。 

    現在軍事都變了,變成了三戰合一了,以前明戰、暗戰、觀戰都是按計劃一步一步地打,現在同時進行,同時反饋。今天企業和商業也要按照這樣的打法來運營。以色列跟哈馬斯打仗是這樣,俄羅斯跟烏克蘭也是這樣,我們未來的商業也必須這樣。

    經濟分工的下一步是虛實分工

    戰爭走過幾千年,終于從軍民分離走到現在的人機分離,下一步還要實現虛實分離。我們的現代經濟是從專業分工開始發展到今天的人機分工,將來一定是虛實分工。我們做人工智能,就是給要三個世界的安全提供保障,而且是300%的保障,從物理世界的“核威懾”到心理世界的“信威懾”,我們還需要人工世界的“智威懾”。未來商業運作一定是這三個威懾之下的“三戰合一”式的和平經營,從過去不對稱的競爭,到未來對稱的效益。這就是智能產業的真(TRUE)道(DAO)!

    1994年我讀了《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從此之后改變了我的世界觀,我堅決相信三個世界的觀念。接著讀了懷德海《過程與現實》,走上平行之道。我想說的是,大家不要對人工智能感到擔心,將來一定是《開放社會及其朋友》,“及其”朋友就是“機器”朋友,就是你的機器人,知識機器人!所以我們對待人工智能要有“三心”:激動之心,因為這是我們從工業到智業的時代技術;敬畏之心,這是幾代科學家完完整整的科學探索的結晶,不是忽悠炒作;平常之心,智能技術就是技術,好事壞事都能干,關鍵還是用的人。謝謝大家!

    來源: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