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界應該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建立人才培養體系。
科技強國的征途上,中國需要千錘百煉,永不言棄!
今年以來,美國限制對中國的科技交流行為愈演愈烈,目前,范圍已經拓展到了在美國的中國千人計劃學者。
從中國企業到中國資本,再到中國學者,美國限制對中國科技交流一再升級!
1. 拒絕提供資金和獎勵
今年五月份,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國防授權法案(NDAA),這項國防授權法案中還包括一項修正案,將允許國防部終止向參與中國、伊朗、朝鮮或俄羅斯的人才計劃的個人提供資金和其他獎勵。
Gallagher對修正案解釋如下:
多年來,專家們一直對外國人才計劃及其在推動技術轉讓方面的作用提出警告。例如,中國的“千人計劃”旨在吸引學者回到中國,并參與到中國的尖端研究中,以實現中國在2049年成為全球領先科技強國的目標。
美國聯邦調查局稱,該計劃和類似的其他舉措也為經濟間諜活動提供了渠道。
2. 中國“千人計劃”專家成為限制目標
2008年以來,中國“千人計劃”旨在吸引外國研究人員和在其他國家工作的中國研究人員回國。該計劃為研究人員提供高工資、大額的啟動獎金和研究經費,十年來已經支持了超過7000多名參與者。
目前,除了中組部的“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外,國家各類人才培養和吸引計劃包括中組部、教育部、國自然、人社部、科技部等部門設立的各項人才計劃。
眾議院通過的這一修正案反映了美國國會對中國的擔憂,即擔心中國積極尋求在美國公司和研究實驗室獲得知識財產,以促進國家利益。
近期,全面的排查似乎已經開始。留在美國的千人學者,有一些已經被FBI約談,有些地方甚至連警察局也在參與排查。美國國會兩黨正在審議立法,將對參與中國千人計劃的美國教師實施制裁,目前該校已經取消了一名中國客座教授的訪問邀請。
3. 存在“科技間諜”?
美國相關機構的警惕也并非空穴來風。
今年7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指控蘋果公司前華人員工張曉浪竊取商業機密,涉及蘋果的自動駕駛技術,并試圖帶回中國,7月7日,張曉浪在美國機場被捕。
此事也在國內科技圈引發熱議。過去幾十年里,美國一直處于科技創新的高地,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的學者和科技行業從業者,都在積極與美國科技界進行交流互動。但不少人也同時思考,將在美國獲得的科研成果或是核心技術,帶回本國的做法,是值得鼓勵,還是有違道德?畢竟“如果你的科研用了美國的經費,你做出的成果是不能帶回中國的。”
中國大力推行“千人計劃”,旨在建立有高度競爭力的研究項目,使中國能夠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FBI認為這一項目與正在調查的中國“科學與工業間諜”有關聯,并認為千人計劃的部分成員與中國軍方關系密切。
科學技術沒有國界,但知識產權需要嚴格保護。企業與企業之間判定“間諜”行為相對容易,一旦上升到國家層面,似乎就很難輕易判定是非。
4. 美國蓄謀已久
特朗普政府對華貿易戰不僅僅是要解決貿易逆差問題,而是要遏制中國在關鍵科技與技術創新領域的發展潛力,從而在長期經濟對立中逐漸消耗中國的經濟實力。
下圖顯示,中美研發投入近年來越來越接近,中國在最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有可能在今年就達到美國的兩倍。
因此,美國近期使用了一系列手段全面延緩中國在關鍵科技創新領域發展的步伐。
先是“301條款”調查劍指“中國制造2025”戰略。明確目的就是查清“在技術轉移、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中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是否對美國的貿易利益產生不合理的歧視和損害”。加征關稅覆蓋該戰略所轄的十大高科技產業。
其次限制中國通過收購美國企業獲取高新科技。總統備忘錄明確要求美國財政部限制中國對美投資,并在該備忘錄簽署之日起60日以內敲定細節,進一步擴大中國對美投資的審查范圍和力度。
現在,貿易戰升級至對中國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國家戰略,如“千人計劃”。一方面限制在美國的高端人才回流中國,同時加強對高端人才的爭奪,使他們重返美國研究或工作。
5. 中國必須清醒:把挑戰變成機遇
過去幾十年,美國一直是科技創新的高地,對于中國前沿科技領域來說,人才交流受限無疑是一次打擊,但同時,中國科技界也應該重新思考,如何更好的建立人才培養體系。
中國必須清醒,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短板。“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這就需要培養造就更多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沒有“非常之人”,則難有“非常之功”,難有“國之重器”的創造。
科技強國的征途上,中國需要千錘百煉,永不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