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計劃用3-5年時間,實現大中型企業關鍵工序核心裝備數控化率達到100%
“未來五年,江蘇能不能沖出轉型的關口、實現發展的鳳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占領先機、贏得優勢,根本上取決于發展動力轉換的速度,取決于創新這個驅動發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為主動力。”在日前開幕的中共江蘇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如是強調。
發力供給側改革 結構調整調出新動能
去產能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江蘇在實施過程中一手抓去產能,一手抓促轉型,做到有減有增,穩步實現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近年來,玻璃產業快速膨脹,成為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宿遷是江蘇玻璃產業集聚區,江蘇蘇華達新材料有限公司1994年建成省內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至2013年擁有浮法玻璃生產線3條,總產能達990萬重量箱/年。
近兩年,失去行業競爭優勢的平板玻璃價格劇減,蘇華達先后關停了2條生產線,2015年更是將設備整體搬遷尼日利亞,轉移產能321萬重量箱/年。如今,蘇華達正在加速向高端產品轉型,在宿遷高新區投資16億元建設中玻電子玻璃產業園,新上2條電子玻璃生產線的年產值預計可達15億元,較原來3條生產線年產值高出50%。
壓減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退出低效產能,產能增減旨在騰籠換鳥,換個姿勢前進。一家企業如此,區域發展也如此。以徐州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為例,隨著漢能集團6年前在徐州開建當地首個光伏電站項目,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便開始打破徐州由火電一統天下的能源供給格局。繼而,協鑫、中能硅業等也陸續落子徐州。截至“十二五”末,徐州有一定規模的光伏企業達到了20余家,目前運行的光伏裝機在120萬千瓦。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指出,讓供給結構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要做的就是加快動力轉換”。按照江蘇去產能的目標任務,今年壓減粗鋼產能400萬噸,退出煤炭產能818萬噸、水泥產能380萬噸、平板玻璃產能300萬重量箱,化解船舶產能330萬載重噸。數據顯示,今年1-3季度,江蘇省水泥、平板玻璃、民用鋼質船舶產量同比分別下降1.7%、14%、23.8%,煤炭、鋼鐵、船舶分別完成全年去產能計劃的97%、71.8%和43%。
傾力智能制造 生產升級增添新動能
江蘇是經濟大省,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7萬億元,居全國第二。延續去年第三產業占比首超第二產業的勢頭,今年1-9月份,第三產業已然撐起江蘇GDP的半壁江山,占到50.3%。
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張杰看來,這種變化給人的感覺是江蘇乃至全國的經濟增長動力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但總體來看仍然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由低端化向高端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工業的高端化以及新型工業化發展將成為維持今后經濟增長新動力的核心來源。
智能制造已成大勢所趨,也是全球制造業的競爭焦點。江蘇實體經濟底子厚,以占全國1.1%的面積創造了全國近1/7的工業增加值,在制造向智造轉型過程中具備產業基礎、科創資源等方面的綜合優勢。今年12月,江蘇省政府將聯手工信部共同主辦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智能制造的號角即將在江蘇全面奏響。在頂層設計上,江蘇提出“十三五”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提出到2025年建成國內領先、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強省。
江蘇計劃用3-5年時間,實現大中型企業關鍵工序核心裝備數控化率達到100%,以及生產制造和經營管理關鍵環節互聯網技術應用全覆蓋。江蘇省已創建的289個省級示范智能車間中,一線生產人員平均減少20%,人均產出水平平均提高15%。
聚力科技創新 制度改革激發新動能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新動力之源。江蘇歷來重視科技工作,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區域創新能力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七連冠”。2015年,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18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增至2.5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0%。2016年7月29日,李強在江蘇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強調,要聚焦科技創新這個“核心的核心”用功發力,努力建設科技強省,打造江蘇轉型發展主引擎。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志彪認為,現階段江蘇的科技創新能力雖然多年位居第一,但這與產業創新能力之間還有一定距離。對實體從業者而言,看重的即是能夠產業化的技術成果。在劉志彪教授看來,驅動創新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不完全是增加生產要素投入,更多的是要靠制度,只有制度創新和制度改革才能真正驅動創新。值得期待的是,就在前不久,江蘇省政府印發了被稱為科技創新“40條”的《關于加快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省份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期目標提出,到2030年,創新型省份建設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先進水平,建成“一中心、一基地”,發展動力實現根本轉換。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時指出,要舍得下本錢,寧可在其他方面緊一緊,也要拿出錢來搞創新。江蘇此番“40條”在支持力度、改革深度上均有重大突破,江蘇省財政計劃2016到2018年安排超過1000億元資金用于支持“一中心、一基地”建設,特別是讓高校院所和企業實體這兩個關乎科技成果轉化的兩端感受到實在的“獲得感”,如江蘇省財政根據稅務部門提供的企業研發投入情況,給予5%-10%的普惠性財政獎勵;成果轉化收益全部留歸高校院所,不再上繳國庫;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用于獎勵研發團隊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等。
借力國家戰略 用好優勢培育新動能
地跨南北,通江達海,江蘇既處于“一帶一路”兩線交匯點,也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實力派”。兩大國家戰略交叉疊加,江蘇在借勢發展上責無旁貸。
臨近圣誕季,歐洲客戶催貨加緊,吸塵器全球銷量冠軍蘇州萊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已經習慣了通過“蘇滿歐”班列來走貨。這趟中歐班列以制造業重鎮蘇州為起點,北上滿洲里,終點波蘭華沙,全程1.12萬公里。萊克電氣單證與進口部總監許耀說,以出口波蘭為例,過去走海運登陸再轉運,一路下來近50天時間,現在走中歐班列最快只用12天,他們每月從這條“新絲路”走一個專柜。國際班列具有較強的陣地作用,不但服務本地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還能輻射皖浙閩等省,戰略意義重大。
江蘇下轄13個設區市,其中8個市在長江經濟帶上。10月17日,江蘇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座談會召開,李強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把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重中之重位置,各地應結合實際注重對接,順勢而為。會議期間,李強和江蘇省省長石泰峰考察了位于泰州港核心港區的匯福糧油集團江蘇基地。此處長江岸線都是-12.5米的優質深水岸線。項目總經理王紹文介紹,糧油加工屬于大進大出行業,選址這里可以借力長江黃金水道優勢,向東輻射江浙滬等食用油核心銷區,西進可以帶動川貴贛等地養殖業的發展。今年6月,其首條年加工200萬噸大豆生產線投產,第二條生產線亦可望年底投產,預計今年可實現產值30億元,明年超百億元。
戰略就是機遇,機遇不容辜負。江蘇甚為清醒這一點。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未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江蘇各地扭住發展主旋律,蓄積經濟新動力,為迎接新一輪更加穩健更高質量的增長準備著。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