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奧運時代”的北京,正在被重新定位。北京市發改委最近公告,經評議,確定北京市“十二五”規劃53個重大課題,由33個研究單位完成。
這53個重大課題,較為清晰地勾勒出了北京的未來。本報記者注意到,課題內容包括:綜合研究、產業發展、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城市建設、區域發展、體制改革等七大類。
記者同時了解到,在北京市發改委于今年3月份召開的“十二五”規劃重大問題研究委內征求意見座談會上,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特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提升社會公共服務水平、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加快首都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等等,成為討論的焦點。
“這實際上點出了北京當下的困境,及未來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尤其是奧運后,這些問題更加突出。”一位負責上述某課題之一的權威專家說。
他分析,“十二五”是北京人均GDP超越1萬美元的關鍵時期,也是實施城市空間布局戰略調整、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向更高水平跨越,與“十一五”規劃相比,“十二五”規劃“編制的起點更高、要求更高、難度也更大”。
北京發改委副主任劉印春也有同感。他認為,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以后,標志著城市由中等發達階段向發達階段邁進,這就必然會出現一些新的特征,比如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方式不一樣。同時,包括公眾意識的崛起、民眾對環境的要求等,都會有不同的特點。“這些新的形勢,必然對規劃編制提出新的要求。”
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涉及從經濟到社會、從改革到開放、從城市到農村、從目標到措施等各方面內容,體系龐大。
今年5月19日,北京市發改委發布《公開選聘“十二五”規劃前期課題研究單位的公告》截至6月8日,共收到來自中央、本市及外省市的116個申請單位提交課題申請文件263份,涉及課題57個。
由北京市發改委組成綜合經濟、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三個專家評審小組,每組由5-7名專家組成,對課題研究團隊進行評審,最終確定53項課題。
在53個課題名單中,有18個課題名稱用黑體字加粗,據記者了解,這18個課題將作為“十二五”規劃前期的重點項目。
這18個課題中,綜合研究類4項、產業發展1項、社會發展2項、資源環境3項、城市建設3項、區域發展3項、體制改革2項。涵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北京市重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南城和西南部地區發展。
排在課題首位的,即為《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后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發展重點及政策取向研究》,由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負責。其余課題基本由中央、北京市和北京高校的研究機構承擔。
據劉印春介紹,課題所研究內容包括北京市經濟布局調整與重點發展區域相關政策措施、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基礎設施需求與重大項目布局、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等方面。
另外,此次公開選聘課題研究單位的范圍,主要面向國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行業協會、國際組織及經審查符合條件的組織或機構。
“檢驗一個規劃編制的是否科學、是否符合實際、是否代表了社會公眾的意愿,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社會力量參與方式和程度。一定意義上,‘十二五’規劃的研究編制過程就是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集中民智、反映民意、達成共識的過程。”劉印春說。
注重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城市發展很難和西方比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之后,城市如何發展還沒有一個規律性認識。”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維新告訴本報記者。
而在劉印春看來,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以后,比如經濟增長方式不再是擴張式的,公眾意識崛起,對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的要求等,都會有不同的特點,這標志著城市由中等發達階段向發達階段邁進。
事實上,北京市整體經濟飛速發展的光環下,“東北重、西南輕”的城市空間格局仍存在,若想實現向發達階段的跨越,意味著北京要從城市空間布局戰略上做出調整,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
在“十二五”規劃中,加快北京南城和西南部地區發展被列入重點課題。據了解,西南五區擁有北京市近1/3的土地和1/4的人口,但2007年五區GDP總量和財政收入僅占北京市的1/8和1/6。
北京大學區域經濟研究室教授李國平告訴記者:“西南地區被群山包圍,地域輻射能力被大大制約,土地價格、人口總量、市場消費水平較低,今后可以考慮把這里建成居住區、生活區。”
事實上,任何城市的發展除其本身所具有的條件外,還必須擁有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外部區域條件。
“一個城市發展不能與區域內其他城市差別太大,矛盾會越來越多。北京的糧食、蔬菜,包括用水基本依賴周圍地區,如果在區域內城市之間差別過大,也要考慮這些城市的看法。”劉維新表示。
在北京“十二五”規劃前期課題中,專門針對區域發展的有5項,其中有3項屬于重點課題。
“研究城市的發展不能‘就城市論城市’,還必須在更大的范圍內研究實現區域的統籌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劉維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