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人工智能技術要讓機器人能理解、會思考
    • 點擊數:1073     發布時間:2015-05-05 15:43:00
    • 分享到:
    關鍵詞: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4月30日電(記者楊春雪)在北京大興區的一家餐館內,一個名為“元元”的機器人根據控制人員的指令,沿著貼在地上的引導線為顧客送餐,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該餐館的經理王海蘭說,這臺機器人是她花7萬元從深圳購買的,經過一個月調試,最近正式“上崗”。

        “飯店員工流動性大,到年底容易出現用工荒,而且人力成本也在上漲。使用機器人,一年至少可省下兩個員工的工錢,而且機器人可以持續工作,效率很高。”王海蘭說。

        近年來,不少機器人站上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生產流水線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人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視也日益加強。

        在離“元元”工作地點30多公里的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和企業代表正在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討論如何開發新型機器人。

        專家們認為,如果說這些代替人類體力勞動、從事機械工作的機器人是“第一代”,那么,第二代機器人需要完成從感知到認知的跨越。

        “第二代機器人能聽會說、能看會認。”專業從事智能語音技術的科大訊飛公司云平臺事業部總經理于繼棟說。他將人工智能分為三個階段: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

        他解釋說,計算智能主要指機器可以有超強的記憶力和超快的計算能力,即“能存會算”,這個階段從計算機誕生起就已經開始,而像“元元”這種根據指令做機械運動的機器人仍處于簡單的計算智能階段。他認為,如今人工智能研究已經邁進感知智能階段。

        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展示了來自多家機構研制的形色不同、功能各異的機器人。在主會場,來自日本大阪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所教授石黑浩帶來的機器人不僅有著與人相近的面容、肌膚和聲音,還可以在與人對話時表現微笑、悲傷、憤怒和無奈的表情。

        圖靈機器人公司介紹,顧客額頭帶上一個特制的項圈,通過傳遞腦電波就可以讓機器人跳舞、唱歌或者走路,他們希望“讓每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智能機器人”。

        與很多致力于生產機器人的公司不同,科大訊飛主要致力于機器人的“聽覺”和“視覺”的研制。比如,大會VIP廳的門禁系統則使用了該公司開發的人臉識別設備,目前,該設備已經在金融、保險等領域應用。

        于繼棟介紹,他們自主開發的語音識別系統準確率超過95%,并已經運用到機器翻譯、教育、家具、車載、廣告等多個領域。他們還開發了語音合成系統,希望未來的機器人可以按照人類喜歡的聲音講話。

        這種“人工智能+”的模式也啟發了不少年輕的創客,利用人工智能解決實際問題。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的大四學生劉闖和他的團隊去年注冊了一家公司,努力方向是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

        他們打算將自主開發的人臉識別系統運用到課堂上,“可以節省傳統點名方式簽到所浪費的時間”。愛護動物的他們還在開發一個寵物識別系統,幫助人們找回丟失的寵物。

        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秘書長羅軍說,中國目前的機器人相關企業規模偏小,在中高端機器人領域,中國還嚴重依賴進口。中國市場上的機器人只是一些自動化生產工具,距離智能機器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工智能最高境界應該是認知智能,即機器自己可以思考、可以理解。從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最大的困難在于解決如何讓機器自我學習的問題。”于繼棟說,實現這個過程還需要更多努力。

        他透露,目前科大訊飛正在做的“超腦計劃”就是對認知智能的一次嘗試,該計劃重點涉及教育領域,比如,該公司正在進行國家科技部863重大專項——類人答題機器人項目,“未來要讓機器人參加高考”。

        此外,以前考試機器批卷子只局限于選擇題、填空題,而“超腦計劃”里新的機器可以準確批改問答題、作文等主觀題,這都需要機器人能理解、會思考。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