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機構稱中國全年GDP增長達9%
    • 點擊數:524     發布時間:2009-08-27 19:08:21
    • 分享到:
    關鍵詞:

        只有在市場持續回升,帶動投資、消費需求合理釋放的同時,產能過剩壓力逐步減輕,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上漲得到有效控制,經濟運行穩固、健康,中國經濟才可能走出V型走勢,進入下一輪擴張周期。

      這幾天正是二季度宏觀經濟數據陸續亮相的時候,剛剛過去的二季度,全球經濟可謂東邊日出西邊雨,美歐日仍然身陷金融危機的泥潭,苦苦掙扎,中國經濟卻已經從年初的小陽春,轉向了持續回暖,股市站上了3100點,樓市不管是新房還是二手房都交易火爆。被看作能提前預測經濟體溫的發電量用電量指標,也雙雙在六月份擺脫了連續負增長。而大家最關心的還是GDP增長,能不能在一季度6.1%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明天國家統計局即將公布相關的數據,我們今天就先來聽聽專家的分析。

      專家預測:二季度GDP增長或為8%,全年可達9%

      在中信證券研究部,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諸建芳給記者提供了一些相關數據,其中今年上半年固定投資增長超過30%,消費需求增長15%,盡管進出口數據還是負數,但是環比已經出現好轉。

      諸建芳:“我們預計二季度的GDP增長是8%,那么主要來看,實際上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而且是市場一致的預期,前期大體是7%”。

      牛犁:“一個投資都是30%多的增長,消費盡管名義增長百分之十五點幾,但是這兩個數據在2006年2007年的時候也沒現在這么快。所以就是說從投資消費的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的內需增長還是保持了一個非常良好的態勢”。

      從去年底開始,我國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政策,到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初步遏止了增速下滑的勢頭,呈現出企穩向好的積極變化。素有經濟冷暖風向標之稱的全國發電量,在經歷了連續數月低位徘徊和負位運行后,6月份全國發電量同比增長3.59%,首次實現轉“負”為“正”。

      諸建芳:“最核心的就是目前的經濟復蘇,是內需主導的一個強勁的復蘇,那么其中的投資實際是超預期的一種增長狀態”。

      牛犁:“在國家一攬子刺激政策作用下,我們的內部需求,特別是投資消費,表現的比預期的好”。

      在這些經濟學家看來,國家擴大內需的四萬億投資計劃,被認為是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的巨大推動力。特別是國家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生產企業輸送了“血液”。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在國家一系消費政策的拉動下,國內市場消費保持較快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市場銷售連創紀錄,新車半年銷量上躍居全球首位。

      牛犁:“這個表現最為突出的,一個是汽車它的銷量應該說是顯著的好于預期,另一方面是住房,不管是銷售面積也好,還是銷售額,都是在快速地增長,所以說應該說在很大程度上拉動了民間投資的跟進”。

      諸建芳:“另外我們也注意到,投資里面實際上社會投資是有一部分跟進的并不是政府投資只有一個因素,那么這些因素實際上是可以有持續性的,而且我們也關注到從現行指標來看,就一個從信貸的投放,另外從新開工的項目的計劃投資數,那么這個帶有領先性的指標來看,實際上也能看到投資的一個,能夠保持比較快增長的態勢”。

      通過對宏觀數據的分析,諸建芳認為,今年下半年的經濟增長還會加速,特別是經濟復蘇和價格回升將導致收入回升,能源原材料價格處于低位,以及利率下調減少財務成本等因素,那么今年第四季度工業利潤將實現正增長。

      諸建芳:“從它的一個走勢來看,我們認為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增長速度可能還會進一步的提升,那么到第四季度我們可以看到兩位數的增長,GDP的季度增長。那么這種狀態我想今年應該是比較確定的”。

      牛犁:“就是今年全年的整體態勢來說的話,GDP是一個逐季回升這樣一個總體走勢”。

      前不久,世界銀行發表《中國經濟季報》,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由3個月前的6.5%上調至7.2%,而明年的增長預測則為7.7%。另外渣打銀行中國研究部也將今年中國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由6.8%上調至7.4%。而作為中信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對全年的經濟增長則更為樂觀。

      諸建芳:“我認為這個8%已經沒有太多的懸念了,因為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我們預計實際上最后出來的實際增長可能會顯著超出這個情況,我們預計全年經濟增長可能會接近9%”。

      CPI和PPI雙負增長,有望三四季度轉“正”

      看來,對二季度的GDP,專家們一致認為增幅會超越一季度。在林林總總的經濟數據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就是CPI,是一個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指標,因為它直接反映了當前的物價變動,而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則從另一個方面反應了企業的經營情況。此前,國內CPI和PPI已經連續多個月出現了雙雙負增長,那么即將公布的二季度數據會不會有新的表現呢?我們再來看看相關機構的預測。

      通常來說,CPI上漲意味著物價上漲,CPI下跌則代表著物價回落。從最近兩年的CPI走勢來看,伴隨著物價的回落, CPI從去年2月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下跌, 并于今年2月由正轉負, 此后的幾個月一直在負值區間徘徊。 5月份CPI同比增幅為—1.4% 。即將公布的6月份CPI會繼續在低位徘徊還是會止跌回升呢?日前不少機構進行了預測。

      交通銀行(9.94,0.00,0.00%)預計6月CPI同比增幅將在-1.5%~-1.1%,中值為-1.3%。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預計6月CPI同比增幅分別為-1.5%,較5月進一步下降。

      上海證券認為,6月份CPI同比下降幅度為1.5%,降幅比上月的1.4%加深0.1個百分點。

      不過相對于一些機構的悲觀預期,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的牛犁似乎要樂觀一些,在他看來,6月份的CPI會比5月份有所回升。

      牛犁:“如果說真的達到了負的1.1的話,也就是新漲價因素是有一個0.3”。

      在牛犁看來,今年2月份以來CPI持續為負值,一方面說明物價仍在下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去年同期的基數太高。作為衡量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CPI一直在低位徘徊又說明了什么呢?

      牛犁:“我覺得應該可以算通縮,盡管就是說它的程度是負的,不到負的1點,所以說應該說還是比較輕,但是處于通縮這樣一個短期,應該是這樣的一個態勢”。

      和CPI一樣,PPI即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樣倍受關注。一般情況下,如果產品出廠價格上升,商品的售價也會上升,因此,PPI是判斷市場價格的一個先行指標。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到,PPI在去年8月創出10.1的高點以后, PPI呈現出持續大幅度下降的趨勢。而PPI的持續下降,反映了經濟由過熱到有效需求不足的變化過程。

      牛犁:“5月份的話已經是跌到了負的7.2左右,就是坦率的說對于企業而言他賣的東西是,一般意義上而言,是價格是在下降的,所以是不利于他的經營和盈利狀況,當然這個的話,大的背景基本面就是跟供需關系有關系,就是需求不旺,然后導致是廠家被迫的降價來銷售他的產品,這個也是跟整體上當前國際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是密切關聯的”。

      持續數月下降的PPI目前能夠止跌回升呢?機構似乎并不樂觀。興業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董先安預計,6月PPI同比下降7.5%左右,降幅比上月的負7.2%進一步加深。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的預期則更加悲觀,他們認為6月PPI同比增幅將為-7.8%。

      牛犁:“我想應該是還是繼續負增長加深的態勢,我自己判斷的話,可能在負的7.5左右”。

      諸建芳:“二季度的CPI和PPI,我想它大體上還是一個負的狀態”。

      業內人士認為,CPI、PPI同時為負說明目前中國經濟仍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

      牛犁:“應該說是PPI和CPI一樣,它也是在一個適度的增長范圍之內是最合理的。因為是過低,顯然表明整個工業經濟運行企業的狀況是不太好的”。

      雙雙為負的CPI、PPI什么時候才能夠走出持續低位徘徊的局面?下半年又會是怎樣的表現呢?

      諸建芳:“那么從它的趨勢來看,我們認為CPI到四季度就會變同比正的增長。從目前前三季度的一個負的狀態變為正的狀態。那么PPI的話,大體上它延續負增長的狀態,延續的時間可能稍微會略長一點。但是到年底的話,也能看到它同比正增長的情況。”

      牛犁:“三季度CPI還會是一個負增長的這樣一個態勢,應該說有望在四季度,CPI的指數會是由負轉正這樣的一個態勢。應該說PPI還有可能持續幾個月的幅度比較大的負增長”。

      通貨膨脹初現端倪,經濟需要金融創新

      盡管,對上半年中國經濟的幾項關鍵數據,機構和專家們都做出了相對樂觀的預期。但他們也認為,宏觀經濟下一步運行仍然面臨諸多不可忽視的問題。股市、樓市大漲,國際資本涌入,帶來了資產價格持續攀升。國際上糧食等初級產品價格也在美元貶值的預期下,近期出現了大幅度上漲,再加上國內為了拉動經濟,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些因素匯集到一起,會不會推動新一輪通貨膨脹出現?眼下上至經濟學家,下至普通百姓都很關心這個話題。

      2008年,金融危機橫掃全球,為了抵御危機,我國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翻看今年以來央行的貨幣政策大事記可以發現,央行并沒有使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傳統貨幣政策工具;而是放開了“貨幣水龍頭”。央行最新數據顯示, 2009年6月份,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遠遠超過此前市場預期的1.2萬億元,達到1.53萬億元,這是今年以來僅次于3月份和1月份的第三大信貸高峰月,至此上半年我國新增貸款已達到7。37萬億元,這一數字遠超全年新增貸款5萬億元的目標,在國際金融危機依然肆虐的情況,天量貸款無疑有利于提振經濟,復蘇信心,以達到擴內需、保增長的目標。但是。如此天量的貨幣也引起市場對通脹的種種擔憂。

      記者:“我們國家在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貸是7.37萬億元 ,這個數字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年的投放總量,所以市場上就產生了對通貨膨脹預期的這樣一種擔憂。您對這個問題是怎樣看的呢”?

      曹遠征:“如果以資產價格衡量,通貨膨脹早就開始了。在全球都在上漲,特別是以石油為代表的資產價格都是在暴漲。在中國,房地產

      、股票價格的上漲都是這個情況。那么以CPI、PPI,就是消費物價指數和生產者物價指數為代表的這個現在還沒有出現”。

      記者:“那資產價格上漲了它自然會一步步的傳導到物價中來”。

      曹遠征:理論上,按傳統常理上它的流動性會加大,會反映到物價上頭。這次因為是金融危機,經濟危機,整個產能過剩,所以它不會及時反映到以CPI表達的這個物價上頭,這并不是因為我們經濟學理論在失效,它會反映到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資產價格的上升”。

      曹遠征認為,通脹形成并非與貨幣增加如影隨形,從貨幣增加到通貨膨脹的發生,一般有一兩年的滯后時間。此外,此次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深度衰退,令我國外需急劇減少,造成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對沖了物價上漲的風險。但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韓秀云認為認為,各國增發的巨量貨幣,使全球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低利率和流動性,這將使物價上漲難以避免。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韓秀云:“如果都在印(鈔票)的情況之下,那不就面臨著一個世界性的通脹已經開始了嗎?那我們需要進口石油、進口天然氣、進口鐵礦石、進口所有東西,這個價格是否要上漲呢,所以我們面臨著一種輸入性的通脹,已經在逐漸逐漸向我們走來”。

      2009年3月19日,美國宣布將收購3000億美元的長期美國國債和至多1.25萬億美元“兩房”發行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幾乎與此同時,日本、德國、英國的央行也都購入債券、增加金融市場的貨幣供應。這些巨量貨幣是否引發通脹已引起一些機構的預警:國際清算銀行六月表示,如果各國沒能及時調整當前寬松的貨幣政策,中期的全球通脹將難以避免。瑞士信貸發布最新報告則調高了對中國2010年的通脹預期。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則判斷,我國貨幣供給大約會在1到2個季度之后傳遞到通貨膨脹當中。

      韓秀云:“苗頭已經出現了,這個端倪已經出現了。所以應該說呢,我不希望我們存在僥幸的心理。我覺得呢我們現在正是由結構性的通脹向全面性的通脹的一個轉移的過程”。

      進入三月份以來,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價不斷飆升,原材料價格也開始迅速攀升,以鋼材為例,最近的兩個月內,價格已經上漲了1000元。貨幣的擴張在一部分進入到實體經濟的同時,也部分進入資本市場,推高資產價格,在企業經營未見好轉的同時,我國股票市場卻再次火爆。因此,下半年信貸政策是否會發生變化,成為人們極其關注的問題。

      記者:“那您看這種信貸井噴的情況在下半年會不會持續呢?”

      曹遠征:我個人的意見認為呢,是這么一個增速不應該持續下去。不然的話它盡管可能說是可能對CPI對其他影響不大,但它對資產價格影響非常之大,那么也會造成宏觀經濟的紊亂。”

      韓秀云:“我想下半年可能是適當地會做一些調整,和上半年的不太一樣。可能如果這經濟真的要從谷底反彈以后,就沒有必要再大量往里注流動資金,大量貸款了,就可能松一點讓經濟自然的反彈,回到它應該的地位,這個地方上就好”。

      而曹遠征同時指出,如果要在信貸總量控制的同時,增加貨幣發行在提振經濟中的作用,還需要更多的金融創新進一步配合。

      曹遠征:“它不在于信貸規模大小,是在于信貸是否流入實體經濟,是否有一些金融創新的活動叫小企業獲得這樣的一個信貸,是否居民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使他有消費能力。”

      記者:就還需要其他的一些手段

      曹遠征:“對,對。你比如說創業板的開啟,比如說是風險投資,比如說農村微型金融,等等。這些新型創新必須要跟上,而靠傳統的商業銀行是做不到這一步的”。

      半小時觀察:消除通脹威脅,實現V型復蘇

      我們早就說過,中國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可能會出現三種走勢,W型、V型還有L型。當政府擴大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效應集中釋放之后,如果市場無法驅動民間投資和居民消費持續增長,短期內總需求再度收縮,經濟增長就會出現二次探底,也就是W型走勢。如果經濟回升的基礎脆弱,經濟增長徘徊在較低水平,反倒是資產價格過快上漲,通脹壓力不斷增強,就會出現“低增長、高通脹”并存的“滯脹”局面,也就是L型走勢。只有在市場持續回升,帶動投資、消費需求合理釋放的同時,產能過剩壓力逐步減輕,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上漲得到有效控制,經濟運行穩固、健康,中國經濟才可能走出V型走勢,進入下一輪擴張周期。

      隨著國內股市樓市車市的火爆,現在看來,中國經濟走出V型走勢的各項積極因素正在不斷積累,但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出現L型走勢,也就是滯漲的風險也正在逐步增加。如果說,前一階段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是防止出現二次探底,那么消除通脹威脅將成為今后的一個重點。一方面要保持經濟持續回升的態勢,另一方面要防止出現經濟泡沫,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中國經濟平安渡過險灘。

      我們期待,明天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能給回暖中的中國經濟帶來一個驚喜,讓身處危機中的人們看到更多的希望。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看清楚一點,經濟的冬天畢竟還沒有完全結束,現在只是說,最困難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這個時刻,我們既需要保持信心,也需要保留一份小心。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