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火炬計劃25年 行進在科技體制改革大路上
    • 點擊數:607     發布時間:2013-12-17 16:16:00
    • 分享到:
    關鍵詞: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如果把改革開放比作一部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交響曲,科技體制改革便是其中最為激昂的樂章之一,而國家火炬計劃的實施則是奏響這一樂章的最強音。

      25年前,正當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涌動之時,順應世界科技與經濟發展趨勢,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實際,旨在“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國家火炬計劃登上歷史舞臺。

      作為我國第一個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強調創新和競爭力導向的產業指導性計劃,火炬計劃自誕生之日起始終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政府管理體制、企業產權制度、科技經費管理、稅收政策、股權激勵、社會組織管理、勞動人事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率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為中國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積累了經驗。

      25年后的今天,改革的號角再次吹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出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誕生于改革開放年代,一直挺立在中國科技體制改革潮頭的火炬計劃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釋放市場的活力

      這是一份創造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奇跡的成績單:

      ——25年間,在祖國大江南北已布局建設105家國家高新區。2012年,105家國家高新區實現園區生產總值5.22萬億元,占全國GDP的10.1%,而萬元增加值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25年間,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群體不斷發展壯大,數量已達30萬家。近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創造了全國1/3的發明專利、全國1/3的新產品,研發投入占全國的1/3。

      ——25年間,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達到1239家。孵化場地面積和孵化企業數量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孵化器的數量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孵化器大國。

      ——25年間,中國技術市場規模穩步擴大。2012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6000億元。

      ——25年間,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甚至是跨越發展。2012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10萬億元。

      火炬計劃之所以創造出如此輝煌的成績,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很多專家認為,“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持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是火炬計劃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堅持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堅持市場導向,堅持政策扶持,堅持體制創新。”科技部火炬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志宏談起火炬計劃實施25年來取得的成功經驗時這樣總結。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和科技體制改革大氣候的影響下,北京中關村地區逐漸聚集起了一批民營科技企業,被人們稱為“電子一條街”。這些企業按照“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四自”原則運行。

      “四自”原則的運行機制與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資金靠撥款、人員靠編制、經營靠上級、盈虧靠政府”的“四靠”原則截然相反,實現了政企分開,成為真正獨立的市場主體。同時,使科技人員開始能支配一部分科技轉化的財富。

      1988年,中央聯合調查組發布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稱:“通過‘四自’的原則,把沉淀了的生產要素,沒有運轉的資金,沒有發揮作用的科技人員和閑置的設備、地皮調動起來,重新組合,形成了新的生產力,產生了新的效益。總之,‘四自’原則把死錢變成了活錢,把閑人變成了忙人,把處于靜態的設備運轉了起來,把人、財、物都調動到激發的狀態,使它們活化了”。

      就在當年,國家決定實施火炬計劃。同時,決定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基礎上,建設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

      1991年后,“四自”原則加上“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變為“六自”原則,開始在所有國家高新區推廣。

      按照市場原則運行企業,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火炬計劃項目。在火炬計劃實施前,國家計劃往往是“大項目、大企業”的一次性投入的發展模式,而火炬計劃率先打破傳統的計劃管理模式,更多采用市場機制引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大力促進技術、人才、資本的對接與融合。

      市場一旦掙脫束縛,就會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和活力,滾滾財富也隨著創新創業大潮噴涌而出。

      1991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產值不過3000億元,而到了2012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10萬億元;2012年全國在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9萬家,其中年營業收入超過億元的達到18639家。目前在國內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占77%。聯想、華為、中興、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崛起。

      發揮好“兩只手”的作用

      按照經濟學家的觀點,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是“看得見的手”,主要是彌補市場失靈。如何處理好“兩只手”的關系?火炬計劃自實施以來一直在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

      上世紀80年代末,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百業待舉、百廢待興。市場機制轉型的興衰成敗畢竟還在未知之列,具有較大不確定性。政府和市場、企業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關系,一切都在摸索之中。

      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認為:“計劃經濟時代,政企不分、企業附屬于政府而導致政府職能錯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狀況非常嚴重。國家高新區成立之后,不僅賦予了企業獨立于政府的法人地位,還幫助政府以市場管理者的身份,通過體制改革創新,將管理寓于服務之中。”

      “有限、服務型”的政府,這是很多人對國家高新區管理部門的評價。20多年來,國家高新區先后創造了“一站式服務”、“小政府,大服務”、“基礎服務市場化”等行政管理形式,為我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政策先行先試是國家高新區踐行改革的突破點。1988年,國務院正式批準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并給予其18條優惠政策,最核心的內容就是針對新創立的高科技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這項被稱為“三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后來被推廣到其他高新區并一直被保留到2008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受裨益。

      除了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包括科技金融、人才引進、股權激勵、創業投資、代辦股份轉讓、政府采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商管理、社會組織管理、信用體系建設等一系列促進改革創新的政策都是在國家高新區先行先試的。

      國際經驗證明,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業時期存在較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很難獲得銀行的貸款支持,導致了逐利性資本介入的空白,“市場失靈”由此產生。經濟學家認為,解決“市場失靈”,讓企業跨越“死亡之谷”,需要靠政府給予矯正。

      25年來,在火炬計劃推動下,逐步形成了由政府財政資金、企業擔保基金、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產業投資基金、企業股權交易與并購、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等構成的科技金融環境,大大緩解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

      僅以1999年開始實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為例,截至2012年年底,中央財政共安排220億元創新基金,支持項目近4萬項。2013年國家創新基金撥款47.36億元,支持項目6425項。創新基金培育的中小企業占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的30%以上。

      25年來,圍繞火炬計劃已經形成了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為工作目標的火炬工作體系。先后建設了國家高新區10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239家、生產力促進中心2281家、特色產業基地314家、技術交易和服務機構2萬家、科技金融服務機構130家。發起創業投資機構46家。此外,還建設了一大批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公共技術開發平臺、公共技術檢測平臺;完善了技術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組建了一大批產業技術聯盟;建立和形成了政府、企業、社會互動,創新創業主體、創新創業載體、科技中介服務、科技金融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認為:“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政府的職能應該從過去一個一個具體項目的支持扶持,轉變為構建良好的創業生態系統上來,轉變到推動環境的營造、對平臺的搭建、創新基礎設施的完善上來。”

      用“政府的手”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用“市場的手”配置創新資源,火炬計劃實施25年的實踐證明: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不僅需要有效的市場,還需要有為的政府。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