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新科技革命漸行漸近 制造大國轉型升級謀新
    • 點擊數:799     發布時間:2013-07-24 10:35:00
    • 分享到:
    關鍵詞:

       來源:機電商報 作者:何珺

       摘要:6月26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手主辦的“新工業革命與增材制造”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干勇透露,受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委托,中國工程院正在完成上述戰略課題的研究。

       一個關于中國將如何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這一轉型升級的課題研究正在中國工程院展開。

       6月26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手主辦的“新工業革命與增材制造”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干勇透露,受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委托,中國工程院正在完成上述戰略課題的研究。

       他指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新工業革命的出現緊密結合。新技術領域將所有的國家同時拉在一個起跑線上,誰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規模開發出新產品,就能搖身一變成為新技術革命的領跑者。

       此外,就新工業革命為我國制造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也在此次會議上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工程院的新課題

      “中國已成為世界制造大國,未來的中國制造業將向何處發展?”在此次研討會上,干勇拋出了這樣的提問,并隨后介紹了“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這一戰略課題的主要內容。

       他指出,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結構并不合理。在主要先進設備中,達到先進水平的設備只占26.1%。而且,制造業對外的依存度超過了50%,如80%的高端芯片依靠進口。

       “我國的產品質量問題也比較突出,國家抽查的不合格率達到了10%,每年因產品質量(失信的)經濟損失在2000億元左右。”干勇說,中國是制造業第一大國,但不是強國,當然,正在向制造強國這個方面邁進。

       基于這一背景,工業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國工程院開展“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這一戰略課題。干勇透露,課題組已經就中國建設制造強國的指導方針進行了研究,并初步形成了制造強國的指標體系,包括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等。

        “我們的轉型和整體新工業革命的出現要緊密結合起來。”干勇指出,中國建設制造強國將以推動原始創新、引領綠色技術、拓展國際空間、打造主導品牌為原則,發展目標分兩個階段,會定得比較扎實。

       他還介紹了實現制造強國的8項舉措,包括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群體、推進優勢產業和優勢地區率先突破、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推行數字化智能制造、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強化制造基礎、實施質量提升工程、推行綠色制造等。

       新一輪革命的趨勢

       盡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到來尚需時日,但毫無疑問,它將成為中國制造強國戰略實現的最佳契機。

       在“新工業革命與增材制造國際研討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以“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為題做了主題發言。

       “近來,國際社會對新工業革命討論得比較多,盡管觀點各有不同,但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加上新材料、新能源等技術的重大突破,將引發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他總結道,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發展新趨勢,應包括3個方面。

       首先,信息網絡成為支撐和引領新工業革命的關鍵力量。“在2012年全球的PCT專利申請排名前20位的企業中,有14家是ICT(信息、通信和技術)企業。”蘇波表示,信息網絡技術與其他領域的技術交叉融合,在不斷推動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如信息網絡技術與能源技術的深度融合,使分布式發電和大規模并網技術實現突破。

       其次,多領域技術群體突破和交叉融合將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跨國企業將更多地通過網絡將產品價值鏈分解到不同國家配套協作企業。“而且,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蘇波稱。

       第三,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將重塑全球產業競爭新格局。跨國公司憑借雄厚的技術基礎,強大的研究開發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力圖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的主導地位。比如,西門子憑借其領先的一體化葉片技術、高效電機節能技術、智能電網技術,在新能源領域引領全球產業發展潮流。

       新機遇新挑戰

       蘇波指出,同過去幾輪科技革命中我國始終處于跟隨狀態相比,以新能源、節能環保、信息為主導的技術創新,更多地是建立在傳統成熟技術的基礎上。因此,基于過去30多年發展所積累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能力,我國制造業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接近世界領先水平。

       “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一機遇,完全有可能在若干重要領域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趕超。”他說,我國在第三代移動通信、高速列車、汽車動力電池、特高壓輸變電、禽流感疫苗、腫瘤靶向治療等方面已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而持續快速增長的10億人口級的國內市場將為我國制造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蘇波分析,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在其工業化的過程中,國內市場是千萬人口級別的,美、日、俄的規模是一億多,而我國擁有一個快速增長的超過10億人口級別的國內市場,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都未曾擁有過的。

       據測算,一個農民轉化為市民,消費需求將會增加1萬多元,潛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資需求將增加10萬元。“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化水平將提高4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將吸納4000萬農村人口進城,帶動4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4萬億元的投資需求。

       此外,近期國務院大力推進政府智能轉變和簡政放權,也為激發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和創造力帶來更多契機。

       但蘇波還提醒道,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持續顯現,對出口導向特征明顯的我國制造業形成較大的結構性制約。比外,我國制造業發展正面臨雙重擠壓。在中低端制造領域,印度、巴西、越南等新興市場國家對國際投資的吸引力越來越明顯。同時,高端制造領域向發達國家回流的逆轉移也已出現端倪。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