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物聯網蛻變:從政府推動到市場主導
    • 作者:中國企業報
    • 點擊數:527     發布時間:2013-07-22 02:06:36
    • 分享到:
    [db:描述]
    關鍵詞:

      北京“7·21”特大暴雨造成的陰影尚未散去,四川洪澇災害又再度造成31人死亡166人失蹤。近日,面對洶涌而來的汛期,北京市石景山區率先啟動了物聯網防汛應用系統,掌握雨情不再靠巡邏人員現場通報,身在指揮中心就可實時掌握,又快又準。

      這只是政府參與物聯網發展的一個縮影,物聯網的初期投入正是在政府的推動下逐步實現的。從公共場所安全系統、智能交通、市政管理再到防汛系統,率先啟動的物聯網工程身后無不透露著政府的影子。

      “今年以來,企業開始在物聯網發展中扮演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這是物聯網發展數年來一個明顯的轉變。”在日前《中國企業報》舉辦的“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創新與發展”論壇上,行業資深人士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升格為國家戰略

      從2009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考察無錫物聯網產業基地,到2011年、2012年物聯網先后納入“十二五”規劃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再到近年來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物聯網的積極推動,物聯網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推動。

      物聯網在我國政府直接推動下發展非常迅速,產業年增長率保持在30%以上。2012年的資料顯示,國內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3650億元,比上年增長38.6%。預計到2015年國內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

      北京啟航恒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龍認為,作為一種新興的、前景廣闊的行業,政府在物聯網發展初期給予的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必不可少,但是物聯網如果落地,還需要企業自身去摸索。畢竟,政府可以自己買單,但是不能強迫市場買單。

      “公司的客戶一直以政府部門為主,而且單筆項目的資金總額也比較高,即使是一些農民的項目,背后也是政府的高額補貼。如果哪一天農民自己肯定主動去用物聯網了,這個市場才是真正的完全打開了。”陳曉龍表示。

      不過,陳曉龍同時強調說,政府對于物聯網行業發展的主要作用還是在于方向引導和設施搭建,從物聯網的長遠發展來看這些工作則還沒有結束,尤其是目前牽涉到諸多領域的物聯網缺失行業標準的情況下,政府應當繼續承擔起行業規范制定和維護的工作。

      企業客戶占60%

      “物聯網的發展過去數年基本靠政府驅動,多以政府買單為主。今年以來,企業買單開始成為行業發展的新動力。”北京中芯優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北航科技園物聯網技術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孟洋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說。

      根據孟洋介紹,中芯優電發展早期幾乎清一色是政府客戶,最早在去年上半年,企業客戶開始明顯增多。截至目前,企業客戶的占比已經達到60%,只有20%左右的政府客戶,另外20%則是一些學校等事業單位。

      從政策層面來看,政府多年來在物聯網方面的推動已經起了明顯的效果,不僅為物聯網的市場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制定了行業規范,相關部門對于物聯網的引入已經起了表率作用,對物聯網企業的市場推廣起到了輔助作用。

      從市場環境來看,隨著生產生活和社會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各行業對物聯網的需求逐步呈現,企業對信息化方面的認知提高,經濟支付能力也不斷增強,目前物聯網在農業、交通、物流、醫療、家居等行業已經出現了成熟的產品。

      孟洋表示,就目前物聯網的企業客戶來講,新興企業表現得最為積極,傳統行業則顯得稍微遲緩一些。原因可能在于,新興行業尚沒有成熟的生產模式,而且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傳統行業已經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傳統的穩定的生產方式一時難以打破。

      高成本制約行業普及

      “目前,高成本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有三個,一個是缺乏核心技術,尤其是芯片,凡是國內有的一般只有2、3元,國內無法提供只能依靠國外進口或者授權生產的通常是在20、30元,幾乎提高了10倍。”陳曉龍說。

      另外兩個因素則是由物聯網本身的特性決定的。一方面,由于牽涉到具體的物與物之間的連接,不同的物之間的物聯網產品不能通用,甚至同一類物之間不同所有者之間的物聯網產品也不能通用,使得物聯網傾向于定制化生產,不能大規模的量化生產,成本自然較高。

      “另一方面,物聯網的生產需要前往具體的目的地,比如我們針對農業的就要到具體的農場,經過調研做出相應的物聯網產品,這就需要路費、住宿費和伙食費,最后轉化為生產成本,這類成本一度比產品生產本身的成本還要高。”陳曉龍還說。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孟洋的贊同,孟洋認為,高成本還直接造成了目前物聯網落地的應用產品較少的尷尬局面。未來,物聯網企業必須從用戶的核心需求出發,從用戶的角度尋找并研發相應的物聯網產品。

      陳曉龍還預測,消費品例如手機、電腦生產周期較短,通常不會超過一年甚至是三個月,工業品生產周期則要長很多,大概在3—5年的時間,而物聯網的普及可能需要至少兩個周期,即約10年的時間才能全面普及。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