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德銘8日在浙江寧波舉行的2013中國開放論壇上表示,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勞動力短缺以及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將使得越來越多的制造型企業從向人口要“紅利”轉為向機器要“紅利”。
陳德銘說,我們還有一定勞動力的“紅利”機會,但不是太多。勞動力成本高,而且“90后”職業觀點的變化,他們不愿意在生產線上做簡單的一線工作,所以給大量外資企業、國內先進生產企業帶來了勞動力的短缺,使得這些企業需要使用機器手、機器人來代替。
陳德銘調查多個企業發現,凡是生產機器人或者機器手的工廠近來訂貨都非常好,今年一季度的銷量增加都在60%以上,同時,很多成熟的制造型企業都面臨著兩到三年內30%的生產線需要用機器手代替員工的問題。
“一方面我們產業結構轉型讓我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也有擔憂,就是我們的‘90后’要做什么的問題。”陳德銘說。
陳德銘建議,世界上比我們發達很多的國家的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也只占他們GDP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不是一個國家所有人都來從事高新技術,所以我們總要把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保護起來。隨之變化就是機器手、機器人的代替,但是它帶來的新問題我們同樣還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