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美國將迎來制造業復興?
    • 作者: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高級研究員
    • 點擊數:450     發布時間:2013-05-12 15:54:59
    • 分享到:
    [db:描述]
    關鍵詞:

      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去年曾指出,外包“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已基本過時”。通用電氣位于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Louisville)的Appliance Park歷史悠久,該園區即將新增數條生產電冰箱、熱水器以及洗衣機的裝配流水線,將以往外包至中國以及墨西哥等地的工作崗位回遷到美國本土。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對于這輪“回遷潮”大加贊賞,波士頓咨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哈爾•西爾金(Hal Sirkin)則預言美國將迎來“制造業復興”。即便來自華盛頓的消息充滿了不加節制的政治冒險氣息,這條來自產品實際生產者的新聞也足以振奮人心。

      那么美國制造業是否真的復蘇了呢?或許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擯棄這個想法。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制造業都經歷了持續的相對衰退。來自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顯示,1980至2010年間,德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30%下降至21%,而日本則從27%降至19%。但也有少數國家屬于例外。瑞典1992年國內發生金融危機以后,其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總產出的比重有所提高,并且在此后的十幾年里保持了這一態勢。

      問題的關鍵在于,瑞典實現制造業復興的條件在美國是否具備?第一大條件是本幣走軟。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提供的數據,瑞典實際有效匯率在1992年到達頂點后下滑了27%。而美元匯率自2002年到達峰值以來,現已下跌了21%,足以產生顯著影響。2000年美國的工資水平是中國的近22倍,但到2015年這個倍數料將降至4。

      瑞典制造業復蘇的第二大條件在于生產力快速增長。瑞典于1995年加入歐盟,并且開放本國經濟吸納海外投資。瑞典的主要工業企業通過在職業培訓領域投入較歐盟競爭對手多出一倍的資金以及進行大刀闊斧的重組來應對競爭。經合組織(OECD)提供的數據顯示,1996至2009年間,上述舉措使瑞典的制造業生產力累計上升了57%。而同期德國的制造業生產力則僅增長了17%。

      如果說瑞典取得的成績令人印象深刻,下面還有更加令人吃驚的:1996至2009年間,美國制造業的生產力增幅高達69%。競爭的增加同樣起到了促進作用:美國加入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以及世貿組織(WTO),此外美國幅員遼闊的國內市場也產生了充分的內部競爭。但就美國而言,科技進一步有力地強化了貿易和競爭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雖然存在多種時髦的說法,但水力壓裂法并非重頭戲。這項新鉆探技術使美國的天然氣價格降至亞洲市場的幾分之一。但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近期指出,能源密集型行業在對外貿易領域的參與程度并不高。美國的造紙廠以及煉油廠都從廉價的天然氣資源中受益,但這些行業僅有很小一部分產品運往美國以外的市場。

      更為重要的技術突破是“大數據”。一項有關3萬家美國制造企業管理模式的詳盡調查報告于近期發布。作者中的兩位——尼克•布盧姆(Nick Bloom)和約翰•凡•里寧(John Van Reenen)早前曾經指出,美國企業的平均管理水平高于外國競爭對手。他們的新研究得出了一項引人矚目的結果:美國制造企業的管理水平進一步改善,特別是在對消費者行為和生產線使用效率等各個領域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方面,并且美國企業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接受調查的一小部分企業采用了最先進的管理激勵手段,能夠基于設定的清晰目標對績效進行監測。但有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對于管理技術的運用程度尚不及這些先行者的二分之一。

      因此美國制造業復興的舞臺至少已經搭好了一半,即使教育質量有待加強、基礎設施狀況落后等障礙依然存在。但制造業復興將意味著什么?令人遺憾的是,復興不能解決美國的失業問題。自2010年1月的低谷期以來,美國已經新增了超過50萬個制造業工作崗位,但這一回升主要反映的是經濟衰退期間制造業的產能收縮。對于發達經濟體而言,很難脫離經濟周期的影響而創造制造業就業機會。即使瑞典在1993至2007年間制造業占國內總產出的比重有所上升,其制造業崗位數量仍縮減了近十分之一。

      但制造業復興無疑是有益的。正是由于制造業工人能被機器所取代,工廠才成為了推動生產力提升的源泉:來自麥肯錫(McKinsey)的數據顯示,1995至2005年間,美國制造業占國內總產出的比重約為17%,但整體經濟的生產力增長37%由制造業貢獻。更高的生產力水平意味著制造業現有工人將獲得更高的報酬水平: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平均收入高于服務業從業人員。消費者也能從制造業生產力提升中獲益。自1985年以來,經質量調整的美國耐用品價格幾乎沒有變化,而服務業價格則上漲超過一倍。

      美國制造業復興確有希望,但這并不絕對。不過美國人有理由對制造業復興的初步信號感到歡欣鼓舞——西門子(Siemens)現已開始將在美國生產的渦輪機運往沙特阿拉伯;豐田(Toyota)則將在美國生產的汽車出口至21個國家;當然,還包括通用電氣首席執行官伊梅爾特將工作崗位遷回美國本土。(本文作者是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級研究員、英國《金融時報》特約編輯)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