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藍領工人”:中國機器人該姓什么?
    • 作者:重慶商報
    • 點擊數:396     發布時間:2013-05-12 15:54:38
    • 分享到:
    [db:描述]
    關鍵詞:

      美國《時代》雜志2000年評選年度十大風云人物時,最后一名竟是日本機器人ASIMO。ASIMO不僅會兩腿走路、揮手致意、翻筋斗,還可做雜務。當時就有專家樂觀預測,10年內機器人將承擔復雜的工作,如繁瑣的工廠勞動等。如今12年過去,預測準確嗎?

      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在制造大國中國,機器人就已當上“藍領工人”。據最新一期《21世紀商業評論》報道,深圳一家名為雷柏的公司,2011年至今陸續引進75個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組裝鼠標、鍵盤。其效果是,工人數量從3000人“銳減”到不足1000人,產能卻“至少增加了3倍”。

      從科幻小說《羅薩姆的機器人萬能公司》1920年首創“機器人”一詞,到1960年首臺機器人問世,再到今天機器人反恐、機器人踢球,機器人多與高科技、小眾、科幻、娛樂等聯系在一起,似乎離普通百姓很遠,如今機器人飛入普通工廠干起粗笨活、提高生產效率,巨大的變化令人驚喜。

      但變化卻非一夜間發生。實際上,自2008年以來,面對勞動力成本高企、招工難、用工荒等難題,已有不少企業與雷柏一樣,“被迫”使用機器人來應對,如知名代工企業富士康2011年宣布,3年內將生產裝配100萬臺機器人。

      當然,在這些自發而零散的變化背后,是越來越多機器人“瘋狂入侵”中國工廠的滾滾洪流。權威數據顯示,2000年時我國工業機器人擁有量不過3500臺,而到2010年底達5.23萬臺、2011年更達7.43萬臺,已讓中國成為繼日本、韓國之后的第三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盡管中國機器人隊伍壯大還是企業應對成本、人力資源的被動行為,但這種被動,客觀上卻主動武裝了“中國制造”,正面效應將帶動更多企業的生產自動化轉型。隨著更多企業自動化轉型,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很可能井噴式發展。所以國際機構樂觀預測,到2014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機器人市場巨大,意味著中國機器人產業、“中國制造”前景廣闊、錢景巨大。只是,如此“前景廣闊、錢景巨大”,怎么看也讓人有種空歡喜的感覺。

      前述雷柏公司所用75臺工業機器人價值上千萬人民幣,但各方報道顯示,其全部進口自瑞士ABB。不是說中國企業崇洋媚外,而是因為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創新性上一片空白,中國尚無規模大、品牌響的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中國機器人生產企業并未在市場中占得先機。目前行業四大巨頭(瑞士ABB、日本FANUC、日本YASKAWA、德國KUKA)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高達八成以上,即為明證。

      這頗有點重蹈汽車產業老路的意思——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形式,市場是交出去了,但技術不可能換到,導致核心技術缺失,最終產業難以做強。

      面對千億萬億計且還日漸膨脹的市場,中國機器人企業卻只能“打醬油”,機器人產業發展堪憂。

      而堪憂的何止機器人產業,還有國家未來發展大局。比爾·蓋茨曾預言,機器人即將重復個人電腦崛起的道路,這場革命必將與個人電腦一樣,徹底改變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這意味著機器人制造將掀起一場革命。而現在各個國家都把機器人研究作為重點發展項目,如美歐“再工業化”以及美國的國家機器人發展計劃,其發出的最大信號是,由機器人引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處于大爆發前夜。

      此前5次科技革命中,中國都只是跟隨者,如今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國如不能搶先,難免不再亦步亦趨跟隨,何談發展與復興。

      機器人正在迅速走進中國、走近百姓生活,一場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風暴也在悄然醞釀。中國如何應對?是強化基礎工業、自主創新,走出從“自造”到“智造”的新路,還是在一步慢步步慢的老路上信步,值得深思,更需盡早行動。

      無論如何,正在走向復興的中國,機器人不能姓“洋”不姓“中”。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