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工信部2月27日透露,工信部與中國工程院聯合啟動了“工業綠色發展工程科技戰略及對策研究”重大研究項目。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此間表示,通過技術改造、信息化、管理優化等技術和手段,工業節能裝備的潛力巨大。國海證券的分析稱,變頻器、余熱發電設備、熱泵、煤氣化爐等節能和能源清潔利用設備未來具有良好的成長空間,國內企業應加快相關的技術儲備及國產化研制工作。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作為清潔煤利用的核心設備之一,氣化爐的國產化技術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缺少大項目應用做支撐。
技術曾長期受制于人
煤氣化技術是發展煤基化學品(氨、甲醇、二甲醚等)、煤基液體燃料、先進的IGCC發電、多聯產系統、制氫、燃料電池等過程工業的基礎,是屬于這些行業的關鍵技術、龍頭技術和共性技術。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有關專家對記者表示,作為新型煤氣化技術核心的煤氣化爐結構復雜,制造難度大、工期長,是壓力容器高端產品的代表。
“作為煤氣化工藝核心及關鍵設備的煤氣化爐,盡管氣化方式不一樣,但都是設備結構復雜、材料要求高、精度要求高、質量要求高的產品。”中國化工裝備協會相關人士表示。
大連金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煤氣化技術包括備煤、氣化爐、氣化后工藝三部分。但在眾多設備中,煤氣化爐因包含大量尖端技術,在煤化工成套設備中最具代表性,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我國的煤氣化爐技術比較薄弱,其快速發展是近幾年的事。
長期以來,我國建設煤化工項目時,煤氣化爐等核心設備都必須依賴進口。據稱,一套殼牌煤氣化爐僅外殼的造價就為3億多元。不僅費用高昂,還導致在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
國內沒有成熟的煤氣化爐技術,致使數量眾多的各種國外氣化爐技術被引進,這使得中國企業在付出巨額引進資金的同時,還承擔了巨大的風險:中國不僅成為各種氣化爐技術的“試驗場”,而且即使是一些在國外已經成熟的技術,在中國也會因為煤質等因素,存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