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北京2月4日電(記者戴盈)在全球最主要的太陽能項目開發商德國沃爾索太陽能的在京子公司,總裁施睿指著窗外的霧霾說:“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確實需要發展清潔能源。”
施睿從2007年起執掌沃爾索國際業務。兩年前,這個德國人舉家遷到北京。然而,這兩年正趕上了國際市場需求回落,中國與美歐光伏產品的“雙反”爭端白熱化。一家德國企業先后在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了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訴訟。
“歐盟如果對中國實施‘雙反’,這將變成一場‘雙輸’的游戲。”施睿表示,歐洲人能享受到平價的太陽能電價,除政府補貼外,一大原因是來自中國的平價組件。
施睿說,事實上德國很多企業都在游說政府不要投票支持“雙反”。相對歐洲“雙反”可能對中國出口造成的嚴重打擊,最大的市場契機來自中國需求的增長空間。
1月底,中國再次調高光伏產業發展“十二五”目標,將發電裝機容量擴大到35GW。這已是該目標的第四次調整,最初規劃2015年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不過5GW。若要完成這一目標,未來三年勢必引發國內光伏發電的幾何式增長。
從產業結構看,中國企業多盤踞在中上游,即原料供應和組件生產。在中國能源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紅煒看來,這正是由于歐洲市場前幾年裝機需求的放量上漲,中國光伏產品的99%用于出口,占世界市場60%以上。
紅煒認為,產能過剩、“雙反”倒逼和國家對能源安全的考慮擴大國內市場,這些因素都表明:光伏產業必須選擇一條新出路。
施睿從中國產業向下游延伸的意愿中看到了商機。“純粹買賣關系已經過時,要看我們在一起能做什么。”他說,建立伙伴關系、資源整合才是消弭產業爭端的良方。中德具有互補優勢,德國在下游項目開發和運營維護上積累了更多經驗。
截至去年底,沃爾索在10多個國家安裝了6600個太陽能系統,從民宅、工業屋頂到電站,裝機容量440MW。“按照德國四口之家平均一年用電4000度算,這個發電量可滿足10萬個家庭的使用。”施睿說。
沃爾索2012/2013年待建大型項目總裝機量550MW,有70MW在中國。施睿也看好分布式發電前景。真正讓他擔憂的是光伏發電是一個20到30年的持續過程,但是市場的穩定性還有待提高。
紅煒認為,光伏市場潛力很大,需要考慮的是分布式發電未來面臨的實際問題,如房屋結構與光伏發電的匹配,民宅房頂的產權分配;加之投資環境還不夠成熟,光伏電中長期的投資回報不明確,這都會影響投資人的決定以及銀行放貸。
施睿說,光伏企業需要摒棄“撈現錢”的沖動,用長期發展的思維來理性看待行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