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陶瓷企業遷到廣西、江西、湖南、山東等省份的積極性明顯高于遷到國外。業界專家指出,目前陶瓷行業真正有能力跨境投資又具備遠程管理能力的企業并不多,海外建廠的運營難度大過在省外建廠。這一模式在10年后可能會流行,目前尚處于摸索階段。
背景:
海外建廠成陶企救市良方
據悉,我國的建陶產業產能已經嚴重過剩,自去年以來,陸續傳出陶瓷企業關停部分生產線的消息。由于建陶產品不是易耗品,即使企業關停了生產線,不再生產更多的產品,原有產品的消化也很成問題。
在房地產調控政策沒有放松的情況下,國內陶瓷市場持續低迷。同時,陶瓷企業出口也遭到了“重重圍堵”,歐盟、泰國、韓國都前后提起反傾銷調查,并對中國陶瓷產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
去年,被稱為史上最大的歐盟對華陶瓷反傾銷案公布結果,涉案金額接近4億美元。佛山200多家陶瓷企業涉案,占涉案企業的八成以上,其中絕大多數佛山陶瓷企業被征收高達69.7%的懲罰性關稅。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指出,高關稅給陶瓷企業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在內憂外患之下,陶瓷企業開始嘗試去海外投資建廠,把生產線轉移到海外。從理論上來說,此舉既能規避反傾銷風險,也有利于解決目前陶瓷產業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
調查:
新一輪海外建廠陶企尚在觀望
據了解,目前已有陶瓷企業試水海外建廠。比如,露易華倫天奴陶瓷已在越南等地投資設廠;去年8月,雅士高夫陶瓷在西班牙建立生產基地。據悉,陶瓷產品從這些地方出口到歐盟、韓國等地,稅率會低很多。
不過,針對這一輪海外擴張,尤其是海外建廠,陶瓷企業普遍反應冷淡,大多數企業尚處于觀望中。從目前已走向海外的陶瓷企業來看,它們更愿意選擇和當地企業合作,以當地企業為主導,借助其資源銷售產品,而非直接在海外建廠。
東鵬陶瓷曾經嘗試在意大利設分公司,但該企業相關責任人表示,如果真正考慮海外設廠,可能還需要10年的時間進行準備。
金意陶陶瓷、雅士高夫陶瓷、興輝陶瓷等只是與墨西哥、法國、美國等國家的企業配合,并經過國外企業的銷售渠道將產品銷往歐盟,規避反傾銷的危險,并未直接在國外建廠。
對比:
海外建廠難度大于省外建廠
據了解,海外建廠并非陶瓷企業“出走”的唯一路徑。
從2007年開始,廣東佛山市幾百家陶瓷企業就陸續往山東、江西、湖南、廣西等地遷移,目前留在本地的陶瓷企業僅有幾十家。相比于不超過10家的向海外擴張的佛山陶企,可以直觀地看出,到省外建廠比在海外建廠更受歡迎。
品牌中國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專家張永農表示,同樣是到外面建廠,海外建廠的運營管理難度顯然大于省外建廠。省外建廠沒有國情差異,但海外建廠不僅需要考慮兩地文化的融合,還需要考慮政治因素。企業投資一條生產線,需要6年~8年才能收回成本,一旦投資建廠就要做好長線作戰的準備,但這期間會發生什么事誰也說不清楚,這也使陶瓷企業在進行海外擴張時非常謹慎。
藍衛兵表示,企業去海外建廠,需要在當地招收工人、管理人員,這是一項很大的工程。很多企業在之前并沒有儲備跨國人才,干什么都需要找翻譯。到海外建廠,土地、勞動力成本可能會低于國內,但運營、管理成本顯然要高出許多。
自2007年以來,不少品牌陶企往我國中西部地區轉移、擴張,但由于外省沒有完整的產業鏈配套,加上這些企業已經習慣了廣東的投資環境,在外省的發展步伐普遍受阻,大多數企業最后還是將發展資源集中在廣東地區,只不過不再“回遷”佛山,而是選擇落戶高要、肇慶、清遠、恩平等地。
“外省的投資環境尚難適應,適應國外的投資環境就更難了。”藍衛兵總結道。
提醒:
海外建廠更適合外銷型企業
藍衛兵提醒,對于產品面對國外市場的企業,到海外建廠是比較可取的,但對于內銷型的企業而言,海外建廠要慎重。在目前的階段,建議陶瓷企業以穩為主,冒進并不可取。
但同時他也認為,隨著國內市場的日趨飽和,企業如想繼續發展,必須開拓國際市場。而在目前陶瓷企業反傾銷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去海外建廠會是進軍海外市場的必經途徑。
另外,陶瓷企業海外建廠尚處于摸索階段,還沒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鑒,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探索出一條可行的道路。在10年后,陶瓷企業可能會掀起一股海外建廠的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