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錦屏—蘇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入商業運行,至此,國家電網公司已投運3條特高壓輸電線路。這也標志著我國全面進入特高壓交直流混合電網時代。
時光回到2004年。那一年,全國出現大面積電荒。24個省級電網不同程度拉閘限電,夏季和冬季用電高峰期間,最大電力缺口達3000萬千瓦以上。華東地區缺電最嚴重,其中以浙江為甚,超過一半的浙江民營企業存在非正常停電情況,平均每月停電11天,一度流光溢彩的西湖也黯然失色,夜游生意跌入低谷。
但彼時,遠在西北邊陲的能源大省新疆,在企業客戶敞開用電之余,電力供應還略有盈余。而西南“水電王國”四川,則呈現另一種局面:豐水期窩電,能源資源白白浪費;枯水期缺電,拉閘限電現象突出。
面對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布的基本國情,面對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建設更高一級電壓等級的國家電網,發展遠距離、低損耗輸電技術,讓資源在更大范圍優化配置,成為大勢所趨。
2004年12月27日,公司黨組會議首次提出發展特高壓輸電技術,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核心的堅強國家電網的戰略構想。2005年1月25日,特高壓工程可行性研究啟動。同年12月29日,特高壓輸電技術被國務院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特高壓工作體系開始高速運轉。
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先后有包括30多位院士在內的30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國內外11家機構和組織參與了特高壓論證;這是一項涉及面廣的浩大的系統工程,先后有500多家建設單位、10多萬人參加了特高壓工程建設,200多家設備廠商參與了設備研制和供貨。
幾年來,依靠自主創新,我國全面掌握了特高壓核心技術和全套設備制造能力,率先建立了特高壓技術標準體系。隨著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示范工程投入商業運行,國家電網進入特高壓交直流混合電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