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煤化工產業進入惡性膨脹期 產能過剩遭“嚴打”
    • 點擊數:975     發布時間:2013-01-15 17:38:21
    • 分享到:
    最遲到今年四季度,由國家能源局科技司主導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政策》這兩個有關煤化工產業發展的重要文件將會出臺,該文件具體實施部門為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煉油及煤制燃料處。&amp;ld
    關鍵詞:

    最遲到今年四季度,由國家能源局科技司主導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政策》這兩個有關煤化工產業發展的重要文件將會出臺,該文件具體實施部門為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煉油及煤制燃料處。

    “在文件中會明確內蒙古、新疆、山西和陜西等11個省區的15個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接近國家能源局煉油及煤制燃料處室的人士透露稱,這15個示范項目名單目前已經確定,不再做出調整。但不排除兩三年后,再推出第二批示范項目。

    在此之前的“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到將重點實施好現代煤化工產業的升級示范項目建設,原則上一個企業承擔一個示范項目。

    他亦指出,面對煤化工項目產能過剩的現狀,國家能源局對已開工但未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的有關項目,也不會搞一刀切式的統一叫停。

    “能源局科技司下一步將加大與有關地方政府的溝通力度,重點是引導國有資本理性投資。”他稱這意味著,此類煤化工項目基本不再可能從銀行直接獲得融資,而土地審批、環保審批等流程也將逐步提高門檻。

    政策“嚴打”突如其來

    最新消息顯示,“即將公布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政策》是由國家能源局主導的,兩大政策將定為基本產業國策。”參與了上述政策方案起草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專家指出,如果將2012年4月份之前出臺的5個條例及通知視為“警告”,那么新的兩大政策將具體到單個項目主體則會上升到“嚴打”。

    上述國家能源局人士坦陳,即將出臺的政策嚴打并非一味打擊,除了對煤制甲醇、二甲醚單體項目做出最低產能限制,今后所有煤制烯烴項目一律需要國家發改委核準之外,對于煤基多聯產等綜合利用提高附加值項目,國家發改委仍將予以適當鼓勵。

    “這意味凡是沒有得到國家發改委批準的項目,今后都不得建設。但到目前為止,真正得到國家發改委批準的項目不足4%,未來將有大量在建煤化工項目面臨流產危機。”前述陜西省煤化工工程研究中心專家推算稱,按此政策,陜西省超過15家煤化工項目,未來真正能脫穎而出的只有兩家。

    嚴打“背后”:產能過剩愈演愈烈

    星羅密布在中國西部地區的、總斥資超過萬億元的煤化工產業項目。政策嚴打背后,是產能過剩愈演愈烈的事實。

    煤化工行業產能過剩的苗頭集中爆發于2011年年初。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建的和擬建的煤化工項目多達104個。煤制油項目產能累計已經接近5000萬噸,天然氣項目產能累計超過1500億立方米,甲醇制烯烴產能累計超過2800萬噸,加之在建的乙二醇、二甲醚等項目一旦投產,產能將會在原來的數字上成倍飆升。據摸底調查,僅新疆和陜西兩個省區的煤化工項目,總量已經超過60個,總投資超過萬億元。

    然井噴之后的市場需求量并沒有增加,煤化工產業特別是初級產品甲醇的供大于求局面已經非常嚴重。僅甲醇一項,在短短的3年內就從4000多元/噸跌至2000元/噸。事實上,超過80%的煤化工項目均未建成,這些產能未來一旦集中釋放,煤化工產品變身“白菜價”不是沒有可能。

    中國石油化學工業協會煤化工分會一位專家亦表示:“煤化工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煤化工產品暴跌,接下來還會引起在建的煤化工項目資金吃緊,開工率下降,造成前期項目的規劃與后期項目的不配套,從而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

    各省博弈各打算盤

    就煤化工看,煤化工與原煤銷售相比,對地方政府的貢獻更大。正是在資源大省地方政府極力扭轉“賣煤翁”角色的過程中,大力發展煤化工產業成為不二選擇。在這一過程中,“以項目換資源”的央企和地方煤炭企業也獲得了地方政府可以支配的大量煤炭資源,進而實現雙贏。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指出,省級地方政府看重的是如何讓煤炭資源的附加值更高,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進而潛意識忽略了全國產能一盤棋的中央意圖。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