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房屋署與承建商、大學合作,花約200萬元和1年時間,把海泥、碎石、英泥和水等物料混合,再加入“超級塑化劑”,放入攪拌裝置混合,經過倒模和護養等程序,成功研制成“海泥再造磚”。
該技術是首創,制成品的質量也穩定,不但可減少污染和對堆填區的負擔,更不需搬離地盤,減低碳排放。
媒體報道,啟德公屋發展計劃的前身為啟德機場,其地盤自1920年代在九龍灣沿海一帶大規模填海興建而成,填海工程并無預先清除海床上的大量海泥,勘探報告發現地底2米至10米埋藏約1.5萬立方米海泥,傳統處理方法是將海泥運往堆填區或海上卸泥區,除耗時和運輸花費外,對環境也造成沉重負荷,房屋署于是研究回收再造海泥技術。
房屋署發展及建筑處助理署長林思尊指出,房屋署于2009年以回填技術處理大部分挖出的海泥,由于海泥柔軟且藏有水分,不易被壓實,傳統處理方法在運送期間會產生碳排放,亦占用堆填區位置,不利環保。
林思尊稱,新技術可使海泥制成4種磚,包括地臺磚、花槽坣、天面階磚,以及停車場防水膜墻磚,目前已制成逾38萬塊用于不同設備的海泥再造磚。他說,鄰近海皮的工地均適合應用海泥再造技術,如將軍澳等,期望推廣至其他公私營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