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news.china.com.cn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天的最新公布顯示,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4%,創14個季度以來新低,但中國9月份的工業生產、消費等多項數據都在緩慢回升。市場對最新數據反應積極、樂觀,亞太股市昨天普遍應聲上漲。世界輿論也對中國經濟“度過了最壞時期”持信任態度。
此輪中國經濟是在沒有做貨幣擴張和大幅國家投資的情況下穩住陣腳的,這樣的自我恢復具有更多的內生性。雖不能斷言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有了成果,但過去過于粗放的經濟增長以及對投資和外部市場的過度依賴至少剎住了慣性。
如果說國內外對經濟已經完成觸底的判斷是準確的,那么過去幾年中國的情況還是很令人鼓舞的,預測中國硬著陸的觀點現在看來難以兌現。
有一種挺流行的觀點認為,中國的穩定幾乎完全系在高增長上。但過去幾年中國各地發生的群體性事件,極少有是經濟增速下降導致的。經濟增速從兩位數降到8%以下,并沒帶來什么社會緊張。社會對稍低一些的增長率很快形成新的適應。
中國的就業形勢沒有出現嚴重滑坡,稅收和財政形勢保持了大的平穩,中國的社會福利能力沒有萎縮,這幾年反而是民生和福利制度發展較快的時期。這些說明兩位數以下的經濟增長率,能夠挺穩地支撐中國各項社會政策,支持國家的改革。
中國此輪經濟增長率的下降,首先擠掉的是中國GDP中那些不太實在的元素,比如效益差的投資、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項目等。當然,這個過程也使一些企業的利益有所縮水,但它同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流愿望有一定契合性,它不是簡單的社會利益割肉。
這期間中國醫療發展很快,旅游變得更熱,服務業受到民生發展的更多拉動,經濟下降期反而成了中國人更追求生活質量,也對下一代的教育和前途更下勁的時期,中國的這種情況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
中國經濟增速會降得更低,滑到5%以下嗎?對可預見的未來,幾乎沒有人做這樣的預測。這是因為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遠未結束,不僅農村的城市化方興未艾,城市內部的進一步“城市化”,即讓城市的生活更活躍,也在很多地方不斷拉開帷幕。中國人的夢想還有很多,要做的事情仍沒完沒了,中國經濟不可能在這樣的階段“戛然而止”。
中國經濟自身的問題仔細看仍有很多,而且新的問題隨時都可能冒出來。重要的是社會對這些問題能夠同步產生適應性,它們的風險會因此大大降低。說到底,中國經濟仍是全球增長最高的之一,很多國家的問題比中國嚴重得多,誰也不能指望自己總是順風順水,關鍵是各國要有正確對待自己問題的態度。
中國實際經歷了一輪綜合考驗,這是改革開放一路高歌猛進以來少有的一次降速潮,但中國社會的應對應算是達觀和從容的。這段時間也顯示了中國經濟已經打下挺厚的底子,天寒的時間只要不太長,就形成不了地凍三尺的真正危局。
當然,中國這么大的國家,這里不漏那里就漏,管理者有操不完的心,補不完的洞,任何自滿和松懈都是要不得的。我們應同時是有信心的國家,又隨時保持如履薄冰的態度。我們需要什么都能應付,什么都難不倒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