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中國救的什么市?
    • 點擊數:694     發布時間:2008-11-16 23:45:04
    • 分享到:
    關鍵詞:

        過去30年勤勞的中國人積累的血汗財富,要更多地用于加速促進7億農業勞動者的解放和富足,而不是流向少數私人利益者手中,更不是用于解救美國金融家。

        2008年可能沒有哪個詞如同“救市”一樣在全世界深入骨髓地流行:保爾森自辱式地單膝跪地請求國會救市,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罵完美國“救市”后史無前例地為德國所有私人銀行儲蓄提供無限擔保,英國財相達林更是提出了可以刷新英國金融史紀錄的5000億英鎊救市計劃??“老師”們精彩紛呈的行為藝術,令這廂邊的中國“學生”也坐不住了,中國財經圈也開始言必“救市”。

        無論是9月19日保爾森7000億美元B計劃鼓舞下中國決策層的“三箭齊發”,還是10月8日美聯儲、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等西方央行聯手降息“盛邀”下中國央行的“雙率齊降”,都暗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救市大家庭”中的新成員。

        國內市場,救市的呼聲更是此起彼伏。股市不用說了,套在4000點以上的數千萬股民,和眾多接了外資投機“最后一棒”的機構,通過媒體反復論證救市的合情合理,熱眼期盼中國版“B計劃”;房地產商們則從過去的“政府調控一次漲一次”的霸道式“空調論”,轉變到上半年恐嚇式“銀行先死”論,現在終于發出了哀求政府“不惜代價”的“救市”論。

        美國政府不負責任地搞出全球金融“天下大亂”,現在看來中國政府也難逃“救火員”的命運。但現在的問題是,其一,金融市場救得出來嗎?其二,即使救,中國救的是什么市?救的是全球市場的穩定還是美國金融的殘喘?救的是股市、房市這樣的虛擬經濟還是事關民族長遠發展的實體經濟?這兩個問題搞不清,何敢輕言“救市”?

        對于金融市場,卓著的金融史學家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早就反復論述過,在由信心壘起來的金融市場中,沒有比大眾心理更重要的驅動因素了。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釋放過程中,金融市場波動印證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危機的反應,是全球數十億人對這場浩大風險將會如何影響其未來的認識。這其中反映出來的原理最直接的操縱著這個變幻無常的市場。

        首先,市場總走在你前面。也就是說,金融市場是對經濟的提前反映,這個提前量不是很遠,但比任何有資格的經濟學家和政府監管者所希望的都要遠。所以,無論是戰勝金融市場還是駕馭金融市場,要比自己把自己舉起來還要難。

        其次,市場是非理性的。一個公認的事實是,人們的思維喜歡合群。他們會集體發瘋,但醒悟過來時卻慢得多,一個接著一個。任何一個人,作為個體都有足夠的理智和通情達理,但是如果他作為群體中的一員,立刻就成為白癡一個。所以,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要遠遠大于理性,漲一定要漲過頭,跌一定要跌慘。

        這個條件下,“拯救市場”意味著可以數清楚的少數決策者與全球數十億不同民族、不同個性和文化的市場參與者對壘,這與其說是“現實理性”的選擇還不如說是“人定勝天”的神話。而且,現在西方世界所謂的“救市”計劃,公開地說是“不顧一切”的“十全大補”,事實上不過喝的是“阿司匹林藥水”。要知道,保爾森和伯南克注入的3萬億美元流動性,面對的是140多萬億美元金融衍生市場的崩潰。所謂的“救市”更像是“心理安慰”。從這個意義上講,

    穩定市場要比拯救市場更為理智。尤其是要認識到“穩定”二字后面“力所能及”和“適時而至”的政策含義,才能不被意味著“不顧一切”的“救市”所忽悠。這一點,中國的決策者不能不看清楚。
        比如,保爾森放下尊嚴上演單膝跪求一幕的后面,誰也無法保證其中沒有華爾街利益的驅動。過去13年的6年里,財政部長一直是高盛出來的人擔任。所以,其B計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用美國納稅人的錢和美國國債債權人的資產為華爾街的不負責任、商業道德淪喪“買單”。而且,還不能不看到,美國為“救市”濫發數萬億美元注入市場,無疑于迅速讓美元貶值以合理合法地賴賬。

        現在,面對美國金融危機全球性的蔓延,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擔負起自己應該擔負的責任,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的穩定,發揮力所能及的作用,責無旁貸。但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原則,中國政府所有的工作針對的是圍繞著中國長遠利益的全球市場穩定,而不是救濟美國華爾街利益。

        回到國內,“救市”更是不能輕言的政策選擇。不論多少利益把股市和房市的力量渲染到多么危險的地步,都不能掩蓋掉中國仍然是擁有7億多農村人口的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國家發展賴以成長的基礎仍然主要是實體經濟。我們欠的更多的不是股市投資者和房地產商,而是廣大的農村市場發展和農民的財富增長,和民族制造業為主體的國家現代化。這才是中國政府需要花費大力氣去“救”的領域。

        現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已經閉幕,出臺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被譽為“第四次土地革命”。這次會議召開在美國金融危機深化期間,無論是巧合還是意有所指,我們希望未來看到的是,過去30年勤勞的中國人積累的血汗財富,因此而更多地用于加速促進7億農業勞動者的解放和富足,而不是流向少數私人利益者手中,更不是用于解救美國金融家。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