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敦煌生態環境逐步惡化。據統計,從1975年至2001年的26年間,敦煌地下水位共下降了10.77米。形勢逼人,敦煌在農業、工業和城市節水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改變這一狀況。
農業上,敦煌示范推廣以棉花滴灌為主的節水面積3.6萬畝,建成低壓管灌控灌面積13.8萬畝,加快了農作物從大水漫灌向精準灌溉轉變。從明年開始,敦煌計劃投資14億元推廣河水自流自壓滴灌高新節水工程;在工業節水上,敦煌對方山口工業園區制定了水資源管理辦法,對現有工業企業進行了節水工藝改造;在城市節水上,全市2/3的星級賓館飯店完成了節水器具改造,如敦煌賓館投入上百萬元的經費,對賓館內用水器具全部進行改造,年節水2000多噸。此外,投資82萬元實施了“引黨河水供城市綠化工程”,每年可減少提取地下水21萬立方米。
為保證生態環境保護的順利推行,敦煌實行了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責任制,2006年以來,先后對“三禁”工作責任落實不到位的4名鄉鎮主要領導在電視上進行了曝光,對管理不善、監督不力的4個鄉鎮的8名正副職水利站站長分別給予了行政誡勉、經濟處罰和免除職務的嚴厲處罰。
針對濕地保護,敦煌實施了“綠色屏障”工程,包括“三北”防護林、封灘育林(草)、平原綠化、防沙治沙、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工程。敦煌還建成了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泉省級濕地及候鳥自然保護區和東湖市級自然保護區,新增天然林成林面積10萬畝。同時,采取圍欄、封堵路口、蹲點、巡查等措施,加大對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4個自然保護區的監管力度,清除了玉門關一帶放牧的13群3900只羊,查處了9起盜獵案件。
為防治莫高窟沙害,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和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進行了合作,在莫高窟與鳴沙山之間種植植物進行防沙,并在窟頂崖邊設置4.7千米的尼龍防風柵欄。工作人員還在窟頂沙地上設置了由不同大小的石塊覆蓋的方格,進行礫石覆蓋阻止風沙流的試驗。該試驗使崖邊的風蝕減少,落下崖邊和落入洞窟的沙量也在減少。
2007年3月,總投資4100萬元的月牙泉水位下降應急治理工程啟動。據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管理處主任馬生凱介紹,“月牙泉水位由去年的平均水深1米上升到了現在的平均水深2米,最深2.3—2.4米,達到7年以來的最高值。水域面積由去年的8.3畝擴大到現在的12畝,擴大了3.7畝。”
同時,《敦煌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得到了甘肅省政府的批復,《敦煌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近期工作方案》也被省政府批準,共涉及項目20個,總投資19.33億元。此外,總投資2.61億元的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今年2月份已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立項實施。陽關自然保護區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項目已上報國家評審。
據介紹,目前“引哈濟黨”工程環境評價大綱已通過國家環保總局評審,《甘肅省引哈濟黨跨流域調水水資源配置任務書》已得到水利部批復,項目已列入全省“十一五”規劃,正在爭取國家立項。此項工程實施后,可從根本上解決敦煌地區地下水位及月牙泉水位下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