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國化纖總產能達2250萬噸/年,其中,人造纖維占5.5%;合成纖維占94.5%,合成纖維中,滌綸81.5%,錦綸4.9%,腈綸3.8%,氨綸1%,丙綸2.5%。長絲1400萬噸/年,短纖850萬噸/年,長短纖比例為62∶38。這些比例關系和世界上發達國家有所不同,但符合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條件的客觀情況,今后還有調整的空間和必要。
目前化纖工業發展處于資源受限和環境約束的雙重壓力之下,對此,在日前于浙江紹興召開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上,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鄭植藝表示,化纖業必須盡快由單純的“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發展轉變。為實現這一目標,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將是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和建設“環境友好行業”的主要途徑。
技術進步是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
目前我國化纖產能、產量已占世界總量的40%以上,但卻主要是以量大面廣的中低檔化纖及化纖紡織品制造為主?!笆晃濉逼陂g,要向“質量效益型”發展方式轉變,技術進步是行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
談到技術進步的具體要求,鄭植藝認為:“首要目標是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的化纖產業?!敝饕腥矫娴膬热?。
一是高新技術為解決化纖業的技術問題提供了無限空間,主要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原料、各種助劑、工藝、設備與制造、控制系統、檢測手段、回收、三廢處理等。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當前化纖業中的工藝、裝備、過程控制及管理問題,可以達到提質、降耗、優化工藝、清潔生產的目的,這些問題量大面廣,是最大的市場需求,也最容易取得實在效益。
二是大力發展差別化、功能性化纖產品。當前我國差別化、功能化纖維開發仍集中在細旦、粗旦、有色、大有光和全消光等技術層次較低的品種上,占到80%的比例。從差別化商品化品種開發大類分析,我國產品在多組分、多性能、多功能方面差距較大,而這些正是高新技術應用水平的體現。
三是要大力發展綠色纖維和再生纖維。主要是發展粘膠纖維、醋酸纖維等可生物降解纖維,減少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加快再生滌綸短纖維、再生滌綸長絲的發展,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提高產品品質,并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大幅提高這些纖維在總量中的比例。
除以高新技術提升傳統化纖產業外,為替代日趨緊缺的石油、天然氣等化石類原料,實現可持續發展,鄭植藝表示:“化纖業技術進步的第二大目標是發展生物質工程技術。”
具體來說,應研發聚乳酸纖維PLA、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物法多元醇技術、可再生多類速生林材應用技術產業化、多類蛋白纖維系列技術等。近期要加快發展竹漿纖維、麻漿纖維系列,實現產業化目標,并爭取生物法多元醇、植物秸稈制化學漿等產業化技術研究的突破。
鄭植藝認為:“化纖業技術進步的第三個目標是加快高新技術纖維發展,實現重點品種的產業化生產?!?
高性能纖維可劃分為高強高模纖維、耐高溫纖維、抗燃纖維、耐強腐蝕纖維、特種功能纖維?!笆晃濉逼陂g,新型和特種纖維的發展重點是:碳纖維(PAN基)應形成5000噸~7000噸/年產業化生產能力,滿足國民經濟的需要,并形成原絲—預氧化絲—碳纖—預浸布及復合材料的一體化產業鏈;芳綸1414纖維要加強基礎研發,盡快突破中試,形成500噸~1000噸/年級的產業化生產能力;PTT纖維要利用杜邦、殼牌兩種工藝路線,迅速形成15萬噸/年產能;PPS纖維應加強基礎研發,形成1000噸/年級產業化規模,同時強化下游應用開發與產業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需突破十氫萘工藝技術產業化,形成3000噸/年的產業化生產能力。
產業升級是今后的主攻方向
行業技術進步的最終落腳點,應是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具體體現在產業升級上,考核產業升級的指標很多,結合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鄭植藝認為主要可以看兩個指標。
首先是節能、降耗、減排,達到清潔生產目標。
國務院在《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中,進一步明確實現節能減排的主要目標是,到2010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噸標準煤下降到1噸標準煤以下,降低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根據這些目標,在中國化纖行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中也制定了相應的約束性指標。中國化纖產業每萬元增加值能耗約1900千克標準煤,雖高于全國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水平,但在制造業中處于較低水平。各主要品種綜合能耗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已很接近,聚酯聚合綜合能耗已經低于世界水平;其他品種略高,但均在10%以內。由于技術進步,特別是工程技術的提高,我國化纖產業綜合能耗水平到2010年比2005年降低20%的目標能夠實現。
第二是品牌創造。
截至2007年9月,我國化纖行業名牌(國家認可)有25個,其中滌綸民用長絲4個,國內市場占有率23.6%,出口市場占有率16%;粘膠短絲6個,國內市場占有率50.2%,出口市場占有率77.9%;錦綸工業絲1個,國內市場占有率15.6%,出口市場占有率83.2%。我國化纖行業中的品牌與我國占世界化纖總量的比重相比,還遠遠不夠,尤其是產品品牌基礎上的企業品牌更是為數甚少。以技術進步為支撐,品牌創造為帶動,打造從化纖原料到服裝產品的品牌產業鏈,可以全面促進化纖產業升級。
中國化纖工業快速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推動,得益于“商品、技術、資本市場”的高度開放。僅以化纖、化纖上下游進出口統計,中國化纖產業和全世界的直接關聯度已達47%,間接關聯度87%,中國化纖產業已是國際化纖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加強合作是中國化纖產業運行與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