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橫河電機25年9月
    工業智能邊緣計算2025年會
    2025工業安全大會
    CAIAC 2025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優化業務準入促進衛星通信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 點擊數:585     發布時間:2025-08-28 14:33:02
    • 分享到: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序推動衛星通信業務開放,促進衛星通信產業高質量發展,激發商業航天創新活力,培育打造新質生產力,支撐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提出以下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各相關企業: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序推動衛星通信業務開放,促進衛星通信產業高質量發展,激發商業航天創新活力,培育打造新質生產力,支撐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協同,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先立后破、分類施策、融合發展,以優化業務準入為牽引,豐富應用場景,培育技術產業,優化資源供給,提升治理能力,充分釋放我國衛星通信產業發展潛力,加快構建規范有序、協同發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衛星通信產業發展格局,鞏固提升我國信息通信業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

    到2030年,衛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各類經營主體創新活力充分迸發,基礎設施、產業供給、技術標準、國際合作等綜合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手機直連衛星等新模式新業態規模應用,發展衛星通信用戶超千萬,推動衛星通信充分融入新發展格局,有力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有序擴大市場開放

    (一)支持低軌衛星互聯網加快發展

    加快衛星互聯網系統建設和應用服務,推動衛星互聯網實現高質量發展,針對低軌衛星通信應用適時開展商用試驗,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實現全球范圍內寬帶網絡覆蓋,為各類用戶提供高速衛星互聯網服務,持續拓展多樣化應用場景。

    (二)支持開展終端設備直連衛星業務

    支持電信運營商通過與衛星企業共建、共享等模式,深入挖掘天通、北斗等高軌衛星應用潛力,推動手機等終端設備直連衛星加快推廣應用,為廣大地面移動通信用戶提供基于衛星的話音、短消息業務。鼓勵電信運營商依托低軌衛星互聯網,在話音、短消息業務基礎上拓展高速數據服務,促進信息基礎設施天地融合發展。

    (三)支持探索新型衛星通信業務

    組織開展衛星物聯網商用試驗,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依托低軌衛星物聯網星座,為天空、海洋、偏遠地區等地面網絡無法覆蓋的區域,提供廣域物聯網連接服務。研究設立新型衛星通信業務,進一步擴大向民營企業開放。鼓勵民營企業依法依規利用各類高低軌在軌衛星資源,通過租用衛星資源、開展增值服務、分銷代理業務等多種商業化合作方式,盤活存量衛星資源,豐富業務種類,繁榮衛星通信市場。

    三、持續拓展應用場景

    (四)促進應急通信應用

    促進衛星通信在應急通信等領域的應用,優先滿足國家應急通信需求,綜合利用天通、高通量衛星、北斗短報文、衛星互聯網、衛星物聯網等衛星通信資源,為應急處置提供統一調度、高效供給和融合應用的衛星通信服務保障。進一步深化衛星通信在洪澇、火災、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應急處置,以及安全生產、野外作業、搜尋救援等領域的應用。

    (五)推進數字惠民服務

    鼓勵通過高通量衛星、低軌衛星互聯網等方式為偏遠地區、邊疆地區和地形氣候復雜地區等提供多樣化網絡接入服務,進一步提高我國網絡覆蓋水平,降低覆蓋成本,助力電信普遍服務,推廣普及高品質數字化產品,推進數字惠民,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

    (六)強化融合應用創新

    鼓勵衛星通信在工業、農業、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業、各領域創新應用,加強與工業互聯網、車聯網、航空機載通信、低空智聯網、算力網絡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交叉融合,推動汽車、船舶、飛機等直連衛星,大力發展大眾化、規模化衛星通信應用。推進北斗短報文與公眾通信網互聯互通和融合應用,提升服務能力,培育壯大北斗短報文產業生態。

    四、培育壯大產業生態

    (七)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持續開展衛星通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品研制,增強基礎元器件、芯片、關鍵終端設備產品等供給水平,提升衛星通信技術性能,降低用戶使用成本,推動我國衛星通信技術持續迭代演進。促進衛星通信、5G/6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深度互融,加快推進非地面網絡(NTN)等衛星通信技術創新發展。

    (八)構建開放共享標準體系

    凝聚行業力量共同構建開放共享、天地融合的衛星通信標準體系,制定和完善衛星通信技術、產品和建設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鼓勵鏈主企業發揮積極作用,推動衛星通信系統在發展中逐步實現標準統一、體制兼容,促進不同經營主體衛星通信系統開放共享,形成發展合力。積極參與國際電信聯盟(ITU)、第三代合作伙伴組織(3GPP)等國際標準組織、區域性標準組織工作。

    (九)培育互利共贏產業生態

    充分發揮我國地面移動通信在技術、標準、產業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帶動衛星通信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企業圍繞衛星及地面設施開展資源共享和商業合作,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成立衛星通信相關產業組織,搭建產學研用交流合作平臺,培育開放協同、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

    五、優化電信資源供給

    (十)科學規劃衛星通信碼號資源

    持續跟蹤衛星通信產業發展態勢,面向專用終端科學規劃衛星通信專用號段,支持衛星互聯網、衛星物聯網等新業態高質量發展。面向手機終端創新“不換卡不換號”模式,深入挖掘存量號碼使用潛力,支持開展手機直連衛星應用,促進衛星通信與地面移動通信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申請衛星通信國際碼號,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十一)推進頻軌資源創新管理

    指導企業積極參與衛星無線電頻率的國際規則制修訂,開展頻率軌道資源申報協調及登記使用工作。結合低軌星座特點,創新衛星無線電頻率軌道資源管理方式,批量頒發空間無線電臺執照和無線電頻率使用許可,支撐我國低軌星座高效建設和快速發展。

    六、加強衛星通信監管

    (十二)加強衛星通信業務監管

    進一步優化市場準入、設備進網等許可審批工作,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構建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衛星通信市場體系。提升衛星通信系統服務能力,持續優化用戶體驗,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優化電信業務分類目錄,研究設立相關新型業務,為進一步向各類經營主體開放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完善監管平臺,加強衛星通信業務全鏈條閉環管理。

    (十三)促進網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持續優化網絡布局,制定衛星關口站管理辦法,指導企業在我國境內設置符合國家要求的關口站,加強衛星關口站建設運行監督管理。按國家安全和電信網間互聯互通等相關要求建設星地互聯中心,推進天地基礎設施高效互聯互通。提高衛星互聯網國際互聯能力,建立國際海陸纜和衛星互聯網協同機制,形成陸海互補、天地統籌的國際通信通道,降低關鍵區域國際通信風險。

    (十四)筑牢網絡和數據安全防線

    指導督促企業依法履行國家安全主體責任,在相關系統的設計、建設、運行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安全技術措施,落實通信網絡安全防護、數據分類分級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網絡安全等級保護以及個人信息保護等要求,建設信息安全技術措施,保障網絡、數據和信息安全,加強用戶實名制管理,做好防范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相關技術保障措施。

    (十五)扎實做好無線電保障

    加強空間無線電臺、衛星地球站規范化管理,加大衛星無線電監測和干擾查處力度,及時消除有害干擾,保障衛星無線電業務有序開展,維護空中電波秩序。

    七、提升協同推進合力

    (十六)加強組織協調

    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強化部門間協同合作,推動形成衛星通信業務開放工作合力,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及時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突出重點、務求實效,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推動重點任務落實落地。

    (十七)加強資金保障

    綜合利用多種資金渠道,支持衛星通信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提高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水平。充分發揮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等產業基金的引領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支持衛星通信領域重點企業。鼓勵有產業基礎和優勢的地方加大支持力度,設立衛星通信專項資金。

    (十八)加強宣傳推廣

    加大對衛星通信業務開放政策法規的宣貫力度,做好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及時總結提煉經驗做法和典型案例,宣傳推廣一批可借鑒、可復制的先進經驗和舉措,營造衛星通信產業發展良好氛圍。

    (十九)加強國際合作

    支持企業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提升全球服務能力,優化全球市場布局,探索將衛星通信國際合作納入共建“一帶一路”、金磚國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等合作機制框架,鼓勵我國衛星通信服務“走出去”。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