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揭曉
    • 點擊數:978     發布時間:2023-08-20 09:17:55
    • 分享到:
    屆時,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員、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未來論壇理事、青年科學家代表,國內外高校院所與科學研究機構代表以及百余家中外媒體將出席北京、香港會場的活動,共同見證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的揭曉!

    科學是求真,是向善,是人類理解世界的全部想象力。從進化論的提出、非歐幾里得幾何的產生、電磁學突破、相對論的提出,到宇宙探索、核能開發、量子計算興起、AI科技的普及……今天,科學已經滲透到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科學的力量無所不在。

    2023年8月16日(星期三)上午10:00,未來科學大獎將在北京、香港兩地共同舉辦2023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正式揭曉2023年“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名單,并就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議程進行官方發布。

    屆時,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員、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未來論壇理事、青年科學家代表,國內外高校院所與科學研究機構代表以及百余家中外媒體將出席北京、香港會場的活動,共同見證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的揭曉!

    歷屆獲獎人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7位獲獎者,獲得了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廣泛認可。他們分別是:

    生命科學獎

    盧煜明(Yuk-Ming Dennis Lo)、施一公、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邵峰、張亭棟、王振義、袁國勇(Kwok-Yung Yuen)、裴偉士(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李文輝

    物質科學獎

    薛其坤、潘建偉、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王貽芳、陸錦標(Kam-Biu Luk)、盧柯(未領獎)、張杰、楊學明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許晨陽、林本堅(Burn J. Lin)、王小云、彭實戈、施敏(Simon Sze)、莫毅明(Ngaiming Mok)

    這些為全球科學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們,以卓越的科研成果推動人類社會和文明發展、造福全人類,并以理性的科學思想和求真求知的純粹精神激勵和啟發年輕一代不斷探索未知。

    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做出杰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并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獲獎工作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產生巨大國際影響;

    (二)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

    (三)主要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完成。完成者的國籍不限。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約717萬元人民幣(等值100萬美元)。

    附:常見問題

    下面解答一些關于未來科學大獎的常見問題:

    01未來科學大獎是怎樣評選的?

    02誰能提名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采取提名邀約制,未來科學大獎各獎項的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審核通過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提名人由科學委員推薦,各科學委員推薦的提名人需經科學委員會確定并認可,方可具備提名權。

    每位提名人每年可提交一次提名。每位提名人的推薦工作須獨立進行,不能采取聯名推薦方式。

    03未來科學大獎的評獎標準是什么?

    - 產生巨大國際影響;

    - 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

    - 主要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完成。完成者的國籍不限。 

    04如何用機制保證評審的公信力?

    未來科學大獎的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圖靈獎等國際著名獎項,采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機構推薦。每位提名人的推薦工作須獨立進行,不能采取聯名推薦方式。在確定候選人后,由科學委員會確定五位以上該領域的國際專家,對各候選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創新性、影響力等方面做同行評議。

    最終的獲獎者名單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參考國際同行評議不記名投票確定。

    整個評審及投票過程均在監督員的監督下進行。

    05如何避免人際關系影響?

    秉持“信譽高于一切”的原則。評審過程中,科學委員第一次看到被提名人名單時,即應對自己是否有利益沖突做出披露。

    其中利益沖突關系包括師生關系、親友關系、項目合作關系、商業合作關系、競爭關系及可能影響評審工作公正性的其他關系。披露的具體程序由監督員監督執行。

    對于與評審工作存在利益沖突的委員,也會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該委員是否需要在評審中回避及放棄投票權。此外,科學委員在任職期間及卸任后2年內必須放棄成為獎項候選人的資格。

    06評選過程及候選人選可否對外公開?

    所有參與未來科學大獎評審的工作人員(包括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員)都負有對全部評審工作的保密義務,簽訂保密協議,保密期為50年。

    8月16日,2023未來科學大獎三大獎項獲獎者即將揭曉,敬請期待!

    來源:《新浪科技》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