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yè)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yè)資訊

    資訊頻道

    科技創(chuàng)新需要這樣的學術交流
    • 點擊數(shù):1018     發(fā)布時間:2022-09-28 20:16:35
    • 分享到:
    “我現(xiàn)在就是要讓他們批評我,得到他們的comments(評價),我希望聽到不同的聲音。”江雷告訴《中國科學報》他主動要求作報告的原因,“不批評能進步嗎?想當年愛因斯坦就批評波爾的量子力學,才讓量子力學進步了。”

    “江老師,我給您出個主意!”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雷作完報告一走下講臺,就被一旁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遲力峰拉住,興致勃勃地說起她建議的研究思路。

    原來,江雷的報告并未事先安排在這次的學術報告中,而是他主動提出要給化學部的與會院士們分享他的科研工作。就在他作報告的前一天晚上,學部才將他安排在下午最后一個出場。

    “我現(xiàn)在就是要讓他們批評我,得到他們的comments(評價),我希望聽到不同的聲音。”江雷告訴《中國科學報》他主動要求作報告的原因,“不批評能進步嗎?想當年愛因斯坦就批評波爾的量子力學,才讓量子力學進步了。”

    讓江雷如此感興趣的研究是一個“生命科學的終極問題”——生命超低能耗高效信息傳輸、能量轉(zhuǎn)換物質(zhì)合成的本質(zhì)。

    電鰻搖擺身體就能把機械能轉(zhuǎn)化為電能,釋放高達600伏的電流;母雞可以在38攝氏度的體溫下用21天孵出小雞;人類大腦掌管著一切生命活動,但其功率僅有20瓦……

    科學家已經(jīng)證明,生命領域的這些過程幾乎沒有能量損耗,卻承載著高效的信息傳輸和物質(zhì)合成活動。生命體是如何做到的?

    “自然界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我們只是去尋找它的合理性和原理。”江雷說,仿生學無法實現(xiàn)“絕對的仿”,而是追求“神似”,就好像飛機并不能像鳥一樣扇動翅膀,而是可以依靠螺旋槳或噴氣式發(fā)動機獲得動力。

    在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之后,江雷提出了大膽的假設:既然需要高能耗的熱化學條件在生命體中不存在,那么實現(xiàn)生命體能量轉(zhuǎn)換的途徑或許需要光的參與,可能涉及到光化學反應。

    江雷在報告中提出了這一假設,在隨后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中,多位院士加入了熱烈的討論。

    “你提出的這個光反應在實驗中有沒有證據(jù)?有沒有模擬的仿生模型體系已經(jīng)做到了?”

    “江老師是物理背景學者,給我們化學部作報告,我覺得非常好,一些物理的概念引進來以后,化學家思考問題可能更快一些。我建議,有一些問題到物理領域討論。”

    “如果你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我們可以設計一個遠紅外發(fā)熱腔式的化學反應器,讓它能夠高效地產(chǎn)生我們需要的化學品。”

    ……

    依靠不同學科的知識背景,提出化學領域甚至其他領域的新想法,這種學科交叉的思維方式體現(xiàn)在多位化學部院士的報告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在報告中強調(diào)未來合成科學的發(fā)展需要突破傳統(tǒng)學科研究范式,在合成化學與合成生物學之間建立起深度的科學鏈接,融合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各自的獨特優(yōu)勢,拓展跨學科前沿交叉的發(fā)展新空間,構(gòu)建合成科學新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希說,要鼓勵青年學者勇于探索,突出原創(chuàng),大膽地拓展人類認知邊界。“我們要以十分開放的思維發(fā)展化學,在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中不斷吸取發(fā)展的新動能,豐富化學內(nèi)涵,拓展化學外延,同時利用化學原理和方法解決其他學科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推動其他學科進步。化學工作者要主動承擔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責任和義務,在解決生態(tài)環(huán)境、氣候、能源、健康和安全等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方面發(fā)揮更大作用。”

    此外,其他中國科學院院士也分別作了學術報告。李景虹分享了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化學測量學,劉買利討論了生物核磁共振波譜分析,周翔介紹了核酸化學生物學,馬光輝報告了從可控制造到生物制藥應用,元英進講了合成生物學及應用,孫立成探討了從天然到人工光合作用……

    “這樣的學術交流形式很好,能讓院士們了解彼此的研究進展。”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梅祥對《中國科學報》說,如果學術報告的時間再長一些就更好了,或許能進一步激發(fā)院士們的科研靈感。

    “我覺得這種交流方式真的是‘科學院’了!學術氛圍我還是很欣賞的。”丁奎嶺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說,新的想法要想得到不同學科的認同,需要不斷地討論、磨合、升華,這樣才能成熟起來。不管這個想法最后能不能成為大家所公認的成熟的理論,都值得探討,科技創(chuàng)新需要這樣一種精神。

    來源:《中國科學報》

    熱點新聞

    推薦產(chǎn)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