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yè)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yè)資訊

    資訊頻道

    我國自主研發(fā)“海星6000”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
    首次科考應用 下潛深度首破6000
    • 點擊數(shù):10999     發(fā)布時間:2018-10-29 09:41:00
    • 分享到:
    10月26日,由我國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首次科考應用任務,在多個海域獲取了環(huán)境樣品和數(shù)據(jù)資料。期間,“海星6000”最大下潛深度突破6000米,再創(chuàng)我國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ROV)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關鍵詞:

    10月26日,由我國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首次科考應用任務,在多個海域獲取了環(huán)境樣品和數(shù)據(jù)資料。期間,“海星6000”最大下潛深度突破6000米,再創(chuàng)我國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ROV)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據(jù)航次首席,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剛研究員介紹,“海星6000”是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支持下,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聯(lián)合中科院海洋所等單位共同研制,是我國首臺自主研制成功的6000米級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裝備。

    據(jù)介紹,本次科考應用航次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組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同濟大學等單位冷泉宏生物、深海微生物及深海地質等領域的科學家參與。航次于2018年10月1日啟航,歷時26天。

    在1000米級科考潛次中,“海星6000”與在海洋先導專項支持下研制的“冷泉”號著陸器和拉曼光譜儀等協(xié)同完成了冷泉區(qū)科考工作。“海星6000”對著陸器進行搜索、精準移位與協(xié)同觀測,通過搭載的拉曼光譜儀對收集的天然氣水合物開展了近海底原位探測,同時還進行了冷泉區(qū)水樣原位過濾固定及宏生物、沉積物與水樣的采集等。

    在6000米級科考潛次中,“海星6000”連續(xù)工作3小時,完成了6000米近海底航行觀察、生物調查、海底特征表層沉積聚成物獲取、泥樣和水樣采集、模擬黑匣子搜索打撈、標識物放置等,最大工作深度6001米,創(chuàng)造我國ROV最大潛深的紀錄。

    在返航途中的2000米級潛次中,一天內連續(xù)三次完成不同海域的巖石和水樣采集等科考作業(yè),獲取巖石樣品總量近400公斤,最大單體巖石重量61公斤。連續(xù)大強度的科考作業(yè),進一步驗證了該水下機器人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

    在歷時三年的研制過程中,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突破了超長鎧裝纜的實時狀態(tài)監(jiān)控與安全管理、自適應電壓補償?shù)拈L距離中頻高壓電能傳輸、近海底高精度懸停定位以及深海浮力調節(jié)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在6000米以淺海域連續(xù)開展海底采樣作業(yè)、海洋環(huán)境調查、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近海底原位探測等深海科考作業(yè)。

    海洋先導專項項目首席、沈陽自動化所副所長李碩研究員表示,本航次是在2017年海試成功的基礎上,針對科學目標設計的科考應用航次,先后完成了9個不同深度的綜合科考潛次。此次“海星6000”科考應用任務圓滿完成,標志著我國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平臺和應用技術又邁上了新臺階,將進一步提升了我國開展6000米級深海科考作業(yè)的能力。

    圖片1.jpg

    “海星6000”準備入水

    圖片2.jpg

    “海星6000”對著陸器進行海底移位

    圖片3.jpg

    “海星6000”利用拉曼光譜儀對收集的天然氣水合物進行原位探測

    圖片4.jpg

    “海星6000”在6000米海底插國旗

    圖片5.jpg

    “海星6000”在6000米海底拍攝到的生物

    圖片6.jpg

    “海星6000”在加瓜海脊海域采集海底巖石

    圖片7.jpg

    “海星6000”在加瓜海脊海域采集海底巖石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