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國家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建設方案通過專家論證
    • 點擊數:12006     發布時間:2018-06-01 09:45:00
    • 分享到:
    關鍵詞:

    5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上海組織召開國家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建設方案專家論證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羅文,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波出席會議并講話。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范書建,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吳勝武,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馬春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副主任傅新華以及兩家創新中心有關單位代表等出席會議。中國工程院干勇院士、柳百成院士、李培根院士、盧秉恒院士,中國科學院鄭有炓院士、楊德仁院士、李儒新院士,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教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所長陸衛研究員等專家出席論證會。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和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瀟分別匯報了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的建設方案。與會專家就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運行機制和建設目標、知識產權保護、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并一致同意通過集成電路和智能傳感器兩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方案的論證。

      羅文副部長指出,組建集成電路和智能傳感器兩個創新中心,對于我國在制造業領域提升創新能力,意義深遠、使命艱巨。羅文副部長就下一步抓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要明確創新中心定位。抓好面向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這是創新中心取得成功的前提。二是要落實到制度和機制。堅持協同化,抓好產業創新聯盟建設,形成“企業+聯盟”模式,這是創新中心取得成功的基礎;堅持市場化,抓好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機制建設,這是創新中心取得成功的關鍵;堅持產業化,抓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輻射帶動能力建設,這是創新中心取得成功的標志。三是要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抓好基于自我造血循環發展的商業模式創新,這是創新中心取得成功的保障。

      周波常務副市長指出,國家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對上海乃至全國意義重大。此次建設方案通過專家論證,是對上海的鼓勵,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上海將全力服從服務于國家戰略,支撐國家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的發展,不斷集聚國內外優勢資源,持續推進兩個創新中心開放合作,推動創新中心與各類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著力將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建設成為行業創新標桿和人才高地,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

    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依托上海集成電路制造創新中心有限公司,采用“公司+聯盟”的方式,由復旦大學牽頭,聯合行業龍頭企業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等建立集成電路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機制,以行業協同創新模式組建。創新中心將圍繞5nm及以下集成電路,聚焦新器件研發、先進仿真和模擬技術、EUV光刻工藝及OPC技術、先進集成工藝四大共性技術,以實現器件結構創新和工藝創新為目標,為產業技術升級、未來大生產線建設提供人才、技術支撐和知識產權保護,支持國產高端芯片在國內制造企業實現生產。

      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依托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聯盟”的方式,由上海新微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牽頭,聯合中電海康、上海國際汽車城、格科微電子、蘇州晶方半導體、福建上潤精密儀器、華立科技、鄭州煒盛電子、杭州士蘭微電子、常州波速傳感器、北京中科微等行業骨干企業組建。創新中心通過構建產業生態圈,面向國內物聯網/傳感器設計、材料、制造、設備、封裝、測試等產業鏈上的大中小型企業提供領先的研發和技術服務平臺。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