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于開頂風船,善于轉危為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面對新環境新挑戰,“勇于開頂風船”是我們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大變局下,管控風險、走出困局,順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
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與復雜國際形勢影響,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沖擊,許多行業企業陷入困境。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正在經歷動蕩,全球化進入深度調整期,風險和不確定性驟增。同時,我國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轉化。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中央適時提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一個站在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狹路相逢勇者勝,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要求我們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知重負重、繼續前行,在集中力量辦好國內事情的同時,積極謀劃建立高水平、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
首先,建立并發揮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我國擁有14億人口與全球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國內市場規模巨大,基礎扎實,還有潛力尚待挖掘。建設好一體化的超大規模市場,并基于此打通國內大循環,釋放經濟增長潛能,是我們有效應對國際復雜環境和風險的重要保障。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這是黨中央對全社會做出的莊嚴承諾,要力保高質量完成。同時,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積極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消費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國內市場一體化建設,打破區域分割,消除顯性與隱性壁壘,助力企業開拓市場,利用規模經濟優勢提升競爭力。在建立并發揮我國一體化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基礎上,統籌協調經濟運行中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環節,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其次,加快科技創新夯實我國現代經濟體系的底盤。科技創新是實現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牢牢地把大國利器和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完善創新體系和制度建設,加強科研投入與人才培養;補齊創新鏈中的短板,重視基礎研究和中試等環節;瞄準重點領域整合力量,深入分析和研究關鍵領域的“卡脖子”技術,列出任務清單、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快推進核心技術突破。注重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堅定不移堅持開放創新,利用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為新發展格局賦予源源不斷的動能,為現代經濟體系建設夯實底盤。
再次,主動構建巨大引力場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參與全球競爭時主要依靠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優勢目前已逐步喪失,主動構建吸引國際優質商品、要素和資源的巨大引力場,對于打造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進一步擴大中間品和最終消費品進口,在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消費需求的同時,對促進企業創新和產業升級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引資引智,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可以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內企業也可以通過競爭效應、學習效應和示范效應,實現國際競爭力提升和產業升級。應充分利用自貿區(港)的優勢做好先行先試和壓力測試工作,進一步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完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為了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我們還要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采取積極舉措夯實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樞紐地位,助推我國價值鏈、產業鏈升級,實現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攀升。同時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主動防范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提高產業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推動我國在過去四十多年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重要動力。在“十四五”即將來臨之際,對內進一步深化改革,對外持續擴大開放,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之下,應對挑戰、緊抓機遇,知重負重、頂風行船的必然選擇。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