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案例 >> 案例首頁

    案例頻道

    國際工程教育與工程師資格認證概況介紹
    • 企業:控制網     行業:市政工程    
    • 點擊數:2087     發布時間:2006-05-17 09:59:23
    • 分享到:

    1  工程教育界的“WTO”

        經濟的全球化推動了工程教育的國際化。加入WTO 后,中國的國門更加敞開,隨著商品貿易的先行,服務貿易要跟上、教育要開放。中國的學生、學者、工程技術人員要走出去;外國的學生、學者、工程技術人員要走進來,學位和工程師資格的國際相互承認是必須解決的大問題,這項工作被比喻為教育界的“WTO”。

        學位和工程師資格的國際相互承認具體體現在六個有關的協議上,這六個協議分別是學位(學歷)互認的三個協議:《華盛頓協議》、《悉尼協議》、《都柏林協議》;工程師專業資格互認的三個協議:《工程師流動論壇協議》、《亞太工程師計劃》、《工程技術員流動論壇協議》。這六個協議都有各自的簽約組織成員,代表著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每個協議的簽約國之間互相認可彼此的工程教育學位(學歷)或專業資格。

    2  當前工程教育與認證的國際形勢

        目前,各國工程專業評估的建設及其國際互相承認的進展正在加快。華盛頓協議于1988年首次簽訂時只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香港和南非8國(地區)正式簽約組織。2001年日本被接受為預備簽約組織,現在已經是正式簽約組織。2003年增加了德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3國的預備簽約組織(即準會員,兩年后有資格成為正式會員),2005年又增加了韓國、中國臺北為預備簽約組織。

        中國香港地區的香港工程師學會于1990年獲準代表香港工程師注冊局管理注冊工作。1995年底全面承擔香港的工程專業評估。1997年被華盛頓協議接納為正式簽約組織。2002年4月開始,被授權在香港地區進行EMF專業工程師和APEC工程師注冊。

        2003年,中國臺灣地區組建了以臺灣大學工學院院長楊永斌教授為首的臺灣工程教育協會(IEET)。該協會正在擬訂全臺灣所有工程專業及相關專業的評估方案。美國工程與技術鑒定委員會(ABET)已同意提供信息和幫助。全臺灣有工程專業的主要高校都已參加該協會;臺灣工程教育協會已于2005年作為地區性組織成為華盛頓協議的準會員。

        “2005國際工程大會”于2005年6月13~17日,在我國香港舉行。它是有關國際工程師資格互認的《華盛頓協議》、《悉尼協議》、《都柏林協議》、《工程師流動論壇協議》、《亞太工程師計劃》和《工程技術員流動論壇協議》等六個協議組織聯合召開的年會,會議的內容是,共同探討如何促進國際間工程師資格互認工作。本次大會有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50名代表參加,我國派代表團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了大會。

        大會期間,我國代表團圍繞爭取盡早加入華盛頓協議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與會各組織均表示愿意支持中國盡快加入華盛頓協議。美國工程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是華盛頓協議的核心成員之一,并承擔著華盛頓協議秘書處的工作。會議期間經過與其會談,雙方進一步加深了了解,ABET表示非常歡迎中國科協代表中國加入華盛頓協議,并表示愿意為中國工程師制度改革,特別是工程教育認證方面提供協助。為了加強和便于今后進一步合作,ABET提出希望與中國科協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同意盡快落實此事。

        從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情況來看,我國已經落后于韓國、日本、香港和臺灣,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科技大國和教育大國,必須立即重視和開展這項工作。

        經驗告訴人們,國際交流合作是重要的。借助外力,可以少走彎路,加速發展。而且,開展各種媒介宣傳、學術活動和培訓活動,提高大眾對工程專業評估的認識,增強工程界和工程教育界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不容忽視的。

    3   國際間工程教育與認證的協議簡介

        學位互認的三個協議
        
            《華盛頓協議》

        它是國際工程師互認體系的六個協議中最具權威性,國際化程度較高,體系較為完整的“協議”,于1988年首次簽訂,針對國際上本科工程學位(一般為四年)資格互認。目前《華盛頓協議》成員國和地區有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日本、新西蘭、南非、英國、美國及中國香港共9個,準成員國有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和中國臺北共5個。

            《悉尼協議》

        也是學歷層次上較為權威的一個國際間協議,于2001年首次簽訂,針對國際上工程技術人員學歷(一般為三年)資格互認。《悉尼協議》成員有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新西蘭、南非、英國及中國香港7個國家和地區。
        
            《都伯林協議》
        
        于2002年簽訂,它是針對一般為兩年(相當我國工科大專),層次較低的工程技術員學歷認證,其目前成員有加拿大、愛爾蘭、南非和英國。

        專業資格互認的三個協議

            《工程師流動論壇協議》

        1996年,《華盛頓協議》成員希望把學歷層次的資格互認擴展至專業資格,遂開展工程師流動論壇協議之討論。2001年協議正式簽署,此協議有以下特點:

        (1)  簽署成員均為民間工程專業團體;

        (2)  成員建立并確認工程師流動論壇協議內“國際專業工程師”的標準;

        (3)  在工程師流動論壇協議內的經濟區各自建立區內的“國際專業工程師”名冊;

        (4)  成員有義務協助其他成員地區的“國際專業工程師”取得其所屬地區的工程專業資格或注冊,并給予最大程度的考核豁免。此協議有以下成員:澳大利亞、孟加拉、加拿大、印度、愛爾蘭、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南非、英國、美國和中國香港。

            《亞太工程師計劃》

        該計劃為政府行為,1996年開始由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小組發起,亞太經合組織各經濟區科在亞太工程師資格互認藍圖下推展互認工作。該計劃現在核準成立“亞太工程師”名冊的經濟區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泰國、美國和中國香港。日本和澳洲已在此基礎上建立互認協議。

            《工程技術員流動論壇協議》

        此協議由民間工程專業團體發起,并于2003年首次簽訂,其目的是為了推動工程技術員資格互認,此協議有以下特點:

        (1)  簽署成員均為民間工程專業團體;

        (2)   成員建立確認工程技術員流動論壇協議內“國際工程技術員”的標準。
    此協議現正在確認“國際工程技術員”的標準,成員經濟區包括:愛爾蘭、新西蘭、南非、英國和中國香港。

    4  工程教育與認證在美國與歐洲的實施體系

            美國

        總的來說,美國的體系是在各個專業工程師學會的基礎上,成立一個全國性質的組織:美國工程和技術鑒定委員會(ABET)。

        美國工程和技術鑒定委員會60多年來一直從事工程教育的專業鑒定,致力于確保和提高工程教育質量、促進工程教育改革、推動工程專業的國際互相承認,為學校、專門職業團體、公眾、學生和雇主服務。

        工程教育的專業鑒定同時又是工程師注冊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工程師注冊制度規定的工程師注冊條件主要包括:大學教育、資格考試和專業工作經驗三個方面。而大學教育指的主要是經過ABET鑒定認可的四年制學士學位教育[1]。

        ABET成立于1932年,是一個獨立于政府之外的民間組織。它的主要工作是為全國的工程教育制訂專業鑒定政策、準則和程序,統管鑒定工作,并授予專業鑒定合格資格。從而在工程教育中形成一種追求高質量的氛圍,使工程教育對學生具有吸引力,使畢業生有能力為社會、經濟、專業和雇主作出貢獻,并具有終生學習的技能。

        ABET的專業鑒定得到美國教育部、各州專業工程師注冊機構、以及高等教育鑒定委員會(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HEA)的承認[3,4,5]。CHEA是全美高等教育鑒定機構的民間領導組織。所以,可以說ABET是得到美國官方和非官方機構承認,得到美國高教界和工程界的廣泛認可和支持的全國唯一的工程教育專業鑒定機構。它的專業鑒定具有不可忽視的權威性。ABET又是《華盛頓協議》[6]的6個發起工程組織之一,這意味著它的專業鑒定已獲得廣泛的國際承認。

        ABET是一個會員制的機構。它的會員單位是各工程師學會、相關工程團體以及其它與工程相關學科的學會。會員單位分為正式會員、準會員和附屬會員單位三大類。正式會員單位主要是負責在相關學科領域內進行專業鑒定的學會。它們一般都是美國的主要工程師學會,諸如: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化學工程師學會等。ABET共有各類會員單位28個,這些組織代表了美國的180萬名工程師及有關專業人員[3]。

            歐洲

        (1)  1999年,29位歐洲國家負責高等教育的部長通過波倫亞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正式宣稱要在2010年前建成歐洲高等教育區。簡單地說,就是要通過強勁的改革,使歐洲的高等教育在整體上趨同,以利于它在歐洲各國以至全球的交流合作,以利于學生和人才的跨國流動,以利與增強國際競爭力,吸引外國留學生。此后,波倫亞一詞頻繁出現,幾乎成了歐洲高等教育區的同義詞。兩年后,各國部長們又發布了布拉格公報(Prague Communique),重申在2010年前建成歐洲高等教育區的承諾,并擴大了要達到的目標。在2001到2003年間,歐洲的高等教育在波倫亞進程(Bologna Process)中有顯著的變化和發展。

        2003年9月,兩年一度的歐洲部長峰會在柏林召開。與會部長代表了33個歐洲國家。柏林公報((Berlin Communique)回顧了兩年來的進展,確定了近年內要優先實現的目標,決心加速實現歐洲高等教育區。歐洲高等教育界發生的變化,值得密切關注。


    2005’ASEA工作總結大會對2005年度優秀ASEA培訓中心進行表彰



        柏林公報呼吁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構網絡(European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ENQA)及其會員單位加強與歐洲大學協會(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EUA)、歐洲高等學校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Institu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EURASHE)以及歐洲各國學生聯合會(National Unions of Student in Europe, ESIB)等組織的合作。在歐洲層面上,共同擬定質量保證的準則、程序和工作指導書,探索建立同行專家審查體系和鑒定機構的途徑。

        (2)  以兩個層次為主的學位體系

        波倫亞宣言發表之后,歐洲各國高等教育已經在進行廣泛的結構調整,各國承諾在2005年前開始實行以兩個層次(即本科教育層次和研究生教育層次。也有另一種說法,把碩士教育定為第二層次,而把博士教育定為第三層次)為主的高等教育體系;希望各國都能擬訂具有可比性和相容性的高等教育學術資格框架,并以學習量、學習水準、學習產出、畢業生能力等各方面的特征對學術資格予以描述。

        (3)  學位和學歷的認可

        參與波倫亞進程的各國都應該批準里斯本公約(Lisbon Convention)[2]這個有關認可的指導性文件,并予以充分重視;號召歐洲信息中心網絡(European Network of Information Centres, ENIC)、國家學術承認信息中心(National Academic Recognition Information Centres, NARIC)與有能力的國家當局一起進一步履行公約。

    5  結論

        通過以上各種情況的分析,大家面臨的具體工作已經很清楚,那就是:把全國多種工程專業的評估開展起來,使評估準則和程序具有國際可比性;爭取盡早(2007年)加入《華盛頓協議》,或其它雙邊協議;同時為中國注冊工程師進行EMF(工程師流動問題論壇,Engineers?Mobility Forum)專業工程師國際注冊,或進行APEC(亞太經合組織)工程師注冊,也為今后的國際注冊工程師資格互認創造條件。


    2005’ASEA工作總結大會對2005年度優秀個人進行表彰



        有關國際游戲規則已定,工程專業評估是最基本的一環。只有經過專業評估的專業點所頒發的學位、只有持有經過專業評估的專業點所頒發學位的工程師資格才可能拿上國際談判桌。得到國際承認的工程專業評估是工程學位國際互認的前提條件,也是注冊工程師國際互認的前提條件。

        從內部機制來看,我國的情況與美國類似,在中國科協的統一領導下,有各專業的學會,如自動化學會,機械工程學會等。這些學會目前正在科協的統一領導下,試點進行工程師的專業資格認證。

    參考文獻
    [1]  畢家駒. 2010歐洲高等教育區.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 2002, 3.
    [2]  Documents of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www.bologna-berlin2003.de/en/main_documents/index.htm.
    [3]  Diploma Supplement (DS),
    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olicies/rec_qual/recognition/diploma_en.html.
    [4]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ECTS),
    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rogrammes/socrates/ects_en.html.
    [5]  European Cultural Convention,
    http://conventions.coe.int/Treaty/EN/Treaties/Html/018.htm.
    [6]  European Research Area (ERA),
    http://europa.eu.int/comm/research/era/index_en.html.
    [7]  National Reports,
    www.bologna-berlin2003.de/en/national_reports/index.htm.
    [8]  Accreditation Agencies and Degree Programmes,
    http://www.accreditation-council.de.
    [9]  Transnational European Evaluation Project (TEEP 2002)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